您所在的位置:台灣服務業概況 > 業界專訪 > 金融服務

2016-10-31  東協新勢力 越馬泰崛起經貿透視雙周刊

■外貿協會市場研究處  黃雅鈴

東協新勢力 越馬泰崛起

隨著東協各國經濟成長快速,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使東協成為不容小覷的消費新勢力。其中越南、馬來西亞及泰國各具優勢,發展更受關注。

目前全球景氣復甦緩慢,歐美日等成熟市場經濟狀態尚未明朗,中國大陸又正處於調整結構的階段,經濟動能主要來自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的經濟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最新報告,各區域的經濟成長預測中,除南亞外,就屬東協的表現最為亮眼,也較其他新興市場(如拉丁美洲、非洲等)更具成長潛力。

東協擁有超過6.2億人口,其中30歲以下年輕人口占一半以上,市場活力充沛,中產階級迅速累積,有很多發展機會正待挖掘。然而,東協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不盡相同,也具有不同的發展潛力與挑戰。本期封面故事將為讀者解析越南、馬來西亞、泰國三個市場,最新的產業商機及重要商情。

三個市場中,就人口規模而言,越南以九千多萬人口居首,雖然目前人民所得並不高,但深具發展潛力。越南藉由中產階級迅速累積,有可觀的消費力,資通訊產品市場也具發展空間,可說是東協的後起之秀,市場機會很多,但是挑戰也很多。

馬來西亞在東南亞國家中,人均GDP排名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和汶萊。馬國與臺灣的經貿往來密切,人員流動頻繁。當地約六成民眾信奉伊斯蘭教,有特殊的文化與生活習慣,政府當局對於馬來人也有相當程度的保護,不論在經濟、教育、居住方面都相當禮遇。近年馬國經濟情況相對穩定,不過馬幣貶值的情況仍需留意。

泰國有超過六千萬人口,是東南亞發達的產業群聚地。泰國工業開發較早,且政府對外資保持開放態度,有較完整的供應鏈。惟近幾年飽受天災影響,政治情勢具不確定性。

《越南》發展潛力大 機會與挑戰兼具


越南擁有龐大的內需人口及消費潛力,加上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的優惠稅率,被各國企業視為前進東協市場的重要基地。

對臺商來說,越南絕不是個陌生的地方,因為除了中國大陸之外,在東南亞,越南是臺灣對外投資的第一大國,且其中有許多投資案,甚至是從中國大陸移轉過去的。

根據越南投資計畫部公布的資料,自1988至2015年,我對越南投資累計金額逾293億美元,投資件數達2,475件,在東南亞地區排名第一,顯示越南是臺商對外投資的重要地點。不僅如此,臺灣目前也是當地的第四大外資來源,累計投資金額僅次於韓國、日本與新加坡。臺灣在當地投資的產業別包括紡織、製鞋、機車、木製家具、機械等,廠房大多集中在南越。

然而,對越南投資感到興趣的不僅有臺企,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蘋果(Apple)等全球性電子或IT企業,因看重越南人力成本低廉、勞工教育水準高又勤奮、生產效益高,以及區域經濟整合後帶來效益等優勢,紛紛前往當地設立研究中心,使得越南不僅成為國際大廠的重要生產據點,也將躋身為高科技研發重鎮。

區域經濟整合 迎來無限商機

努力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越南,備受全球關注,也為本身帶來更大的產業發展機會。尤其對於原本就已是紡織成衣強國的越南,更是如虎添翼。舉例來說,
光是2015年,越南批准的紡織成衣業投資案就達30件,主要是看好將來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生效後,將可透過越南輸往成衣需求量龐大的美國市場,其中不乏日本、韓國、香港等知名紡織成衣企業,紛紛前往越南設立據點。

臺灣的紡織業者中,以機能性紡織產品見長,Nike、GAP、Under Armour等全球知名品牌都是該公司客戶的紡織股王儒鴻企業,早在2005年就前往越南設廠。近期更因看好TPP免關稅效應,加碼投資越南,除了原有的仁澤廠與新設的隆安廠,近兩年更擴建展鵬與美春廠房。

根據受訪的越南紡織服裝協會(VITAS)表示,當地紗線供應商不多,約一百家左右,原物料(raw materials)有七成倚賴進口,當地多半為成衣廠商。VITAS指出,目前當地的生產技術如染整技術、服裝設計等,與海外有很大的合作空間。該協會建議生產布料的廠商前往投資設廠,因為當地勞力密集型的成衣廠已經很多。另因當地政策法令改革步伐很快,提醒廠商需要密切注意。若有臺灣廠商想要出口布料到越南,也可以與協會聯繫。

重視環境保護 法規制定嚴格

2016年4月在河靜省爆發的「我選魚事件」引發各界關注。事件緣起是河靜省魚群大量死亡,抗議民眾認定是台塑煉鋼廠排放廢水所致。當地政府介入調查,並要求停工,台塑已在6月底承諾賠償五億美元。然而,這並非史上第一樁,早在2008年,在同奈省生產味精的味丹公司,也曾經因為排放汙染廢水,被越南政府罰款770萬美元。


《馬來西亞》拚轉型 工商市場湧商機

馬來西亞有良好的基礎設施、開放的貿易環境、健全的金融系統等優勢,加上政府推動經濟轉型及綠色科技等政策,未來發展充滿潛力。

馬來西亞人口約三千多萬人,人均GDP排名東協第三,僅次新加坡及汶萊。當地約有六成民眾信奉伊斯蘭教,華人約占兩成。以往馬國的經濟,是靠豐富天然資源在支撐,光是礦產品就占出口比重一成,石油相關產品貢獻國家整體稅收的三成。

近年來,馬國政府為降低對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依賴,積極開發國內製造業及服務業,2015年經濟表現仍受國際原油價格疲弱,以及消費稅落實所影響,經濟成長率僅5%,相較2014年的6%略為遜色。2016年7月中,馬國央行意外降息,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準點,是七年來首度降息,目的是為維持馬國的經濟穩定成長。

臺馬貿易緊密 人員交流密切

一直以來,馬國是臺灣重要的投資市場之一,在我國投審部的對外投資記錄中,最早就是1959年對馬來西亞投資。累計至2015年,我對馬國共投資了121億美元,件數有2,468件,目前臺灣是大馬第四大外人投資來源,僅次於日本、美國和新加坡。在貿易方面,以2015年為例,馬來西亞是臺灣第八大進口來源、第九大出口市場,進出口金額分別達65億、71億美元。

事實上,臺灣和馬來西亞之間的人員流動也是相當密切的。光是2015年,在臺灣求學的馬來西亞人就有近一萬五千人,僅次於中國大陸。此外,馬來西亞一直以來都是東協各國來臺就學的人數最多的國家。除了來臺灣就學人數可觀外,2015年到臺灣的馬籍旅客也達43萬人次之多。

住辦建案興旺 五金建材需求夯

近年來,馬來西亞各地不斷有新建案推出,其中不乏國際開發商的大型案件,因此吸引大量投資客的目光,各國房屋仲介業者也紛紛到馬國布局,其中當然也包括臺灣業者在內,例如臺灣房屋等。據柔佛州五金機械建材商公會(FMHMBA)會長王隆華表示,目前有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開發商到當地建設,而他們大多採用陸製產品;但即便如此,當地仍有大量對於建材、水五金等產品的需求,只要能提供品質好,價格也具競爭力的產品,都有市場。但他也提到,當地之所以會進口很多大陸貨,最主要考量點還是關稅;臺灣的產品質量不錯,但是價格相對還是比較高的。

位在吉隆坡,專營建材的Master Materials公司經理Eric Soong表示,石頭類的建材在當地很流行,市場不錯。他認為臺灣的建材相關產品,在價格上較不具競爭力,再加上之前有和幾家臺灣廠商接洽過,但是大部分都有MOQ(最少訂購數量,Minimum Order Quantity)的採購條件限制,以致無法成交,十分可惜。其實,市場需求是需要被測試或檢驗的,所以在初期時無法大量採購,但可惜的是有部分臺灣業者卻會直接拒絕小量的採購。Master Materials的產品目前有出口到新加坡、泰國等其他東南亞地區,也有自澳洲等地進口原物料再行加工,公司本身也做設計。

《泰國》政府祭優惠 振興經濟展實力


泰國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提供外資企業多項鼓勵政策,期望走出政局不穩的困境,恢復工業及出口實力。

這幾年,像是上天給泰國人的考驗,前幾年好不容易走過70年來最嚴重水災,泰國又在2015年面臨嚴重的旱災,讓看天吃飯的農民苦不堪言,也讓當年度農業產值衰退了4.2%。無獨有偶,2015年5月曼谷發生了四面佛的爆炸案,也對當地觀光產業造成衝擊,所幸後來迅速恢復觀光人潮,當年經濟成長率達2.8%,相較2014年的0.7%已逐漸走出陰霾。

製造業發達 機械需求穩定


在歷史上,泰國從歷史傳統上的農業大國,到二戰後,美國開始對泰國投資,泰國工業得到發展。經過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如今泰國的工業發展在東協國家之取得領先地位,泰國製造業主要有紡織服裝業、汽機車裝配及零配件業、電子電器工業、資訊軟體業、石化業、食品加工業、建築相關業等。

根據在曼谷經營機器進口與代理的N-TECH公司提到,最近三年他們的銷售情況有些許下滑跡象,不像之前的翻倍成長,顯示當地的產業發展似乎有些停滯,連帶影響購買機器設備的意願。但雖如此,他們仍然看好泰國產業未來的發展,認為至少在2017年以後一定會更好,而且市場還是有穩定的需求量。N-TECH一直以來和臺灣企業有良好的合作關係,進口代理多臺灣生產製造的工具機。N-TECH的執行董事Nilwadee Othawon認為,中國大陸的機器和臺灣是不能相比的,雖然差距頗大,但是他們追趕的速度很快。在尋找新的供應商方面,他們提出兩個條件,第一是一定要專精(professional)在那個領域,而且最好是只專心在一種產品;第二是要有良好的信譽(reputation)。

投資環境完善 積極吸引外資

為了吸引外人到泰國投資,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在2015年推出新的投資推廣策略,希望帶領泰國由勞力密集走向知識密集,並針對高附加價值產業給予獎勵。除此之外,為了平衡區域發展,BOI有計畫地將全國劃分成三個獎勵投資區域,提供不同的優惠辦法,例如:投資項目若設在第一區(如曼谷、北纜等)或第二區(如夜功、北碧等),可減免一半的機器進口稅,並豁免公司所得稅一至三年;若設在其他開發程度較低的區域,則可享機器進口稅全免,並豁免公司所得稅八年的優惠。目前企業所得稅(CIT)已由原本的30%,降為15%至20%不等。

除此之外,泰國政府為了促進產業聚落發展,核撥一百億泰銖成立「促進產業聚落發展基金」,分為「超級產業聚落」(super clusters),如汽車及零配件、電子電器與通訊設備、環保石油與化工、數位內容及服務、食品創新和醫療服務等;以及「其他目標產業聚落」(other targeted clusters),如農產品加工、服裝紡織成衣等。只要符合相關規定,政府提供的投資獎勵包括豁免八年企業所得稅,外加五年的所得稅減半,減免機器進口稅,並開放外國人持有土地等。

■本文授權轉載自貿協《經貿透視雙周刊4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