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服務貿易 > 雙邊

2009年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最新進展分析太平洋企業論壇簡訊

台經院國際處助理研究 黃暖婷

在杜哈回合談判膠著的背景下,近年來亞太各國均積極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也隱隱然形成了一組組不同的「輪軸輻條(hub and spoke)」模式。鑒於區域規模自由貿易協定前文已有論述,本文將聚焦於亞太地區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現況與進展,從東南亞國協(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Asian Nations, ASEAN,以下簡稱「東協」)、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四個重要「軸心(hub)」著手,簡要敘述各「軸心」於2009年簽署或有新進展的重要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藉以描繪出亞太地區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圖像,並加以評析。

東協

2009年,東協於2月27日簽署紐澳-東協自由貿易協定(Australia-New Zealand-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 AANZFTA),6月2日與韓國簽署投資協定,8月13日與印度簽署貨品貿易協定授權條款1,加上始於2001年,生效於2010年1月1日的「東協-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區」,可說是成果豐碩的一年。東協-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區將於後文之「中國大陸」項下介紹,在此先簡述紐澳-東協自由貿易協定、東協-韓國投資協定與東協—印度貨品貿易協定授權條款:

(一)紐澳-東協自由貿易協定(AANZFTA)的範圍涵蓋貨品貿易、服務貿易(包括金融和電信服務)、電子商務、自然人移動、投資、爭端解決,以及動植物檢疫、標準、技術規定、合格評定程序、智慧財產權和競爭等層面,並罕見的包括了經濟合作工作計畫(Economic Cooperation Work Program, ECWP),是目前東協所簽過涵蓋範圍最為廣泛的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規範各方履行成立合作機制之承諾,廢除區域範圍內不必要的貿易障礙,以確保各項非關稅措施之執行,例如簽發許可、貨品品質及食品安全衛生標準等合作機制,各方並亦承諾至2018年將至少撤銷90%稅號貨品關稅障礙,同時將開放大部分投資及服務業項目,增加彼此專業人員之就業機會。2此協定涵蓋範圍較全面,且自由化的進程也較快,所以對東協衝擊較大,談判過程也相對困難;對紐澳而言,則因紐澳之間的經濟關係目前僅達FTA的階段,兩國第一次共同對外談判FTA,也是一項挑戰。

(二)東協-韓國投資協定:2009年6月2日,東協與韓國在濟州島高峰會上,完成投資保障協定的簽署,也完成東協與韓國全面經濟合作關係的架構協定。此一協定旨在創造東協與韓國之間自由、便捷、透明並具有競爭性的投資環境,並期望透過以下方式達成目標:4 積極的投資制度自由化;創造對東協與韓國的投資人及資金有幫助的環境;在互惠基礎上推動合作;鼓勵並推動東協與韓國之間的資金流動與合作;增進投資規定的透明度,以及提供投資保障。

(三)東協-印度貨品貿易協定授權條款:2009年8月13日東協與印度簽署貨品貿易授權條款之後,雙方的市場規模總計將達275億美金,範圍涵蓋雙方90%,超過4000項的貨品,其中甚至包括部分敏感性商品,如棕櫚油(包括原油與精煉油)、咖啡、紅茶與胡椒。5但商品調降關稅的方式將以「多軌多速」的方式進行,東協不同國家與不同的商品均有不同的速度;商品調降關稅清單可分為2個「正常軌道(Normal Track,NT)」、一個「敏感軌道(Sensitive Track,ST)」以及一個「高度敏感軌道(Highly Sensitive Track, HST)」,而東協國家中,菲律賓、柬埔寨、寮國、緬甸與越南也有特殊的降稅速度設計。此外,此一協定的優惠關稅待遇將由原產地內容最低35%的加值門檻、稅則號列變更,以及特定產品規則所構成,料將成為未來爭端的來由。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FTA的最新進展,包括與新加坡的FTA正式生效於2009年1月1日,以及眾所矚目的「東協-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區」於2010年1月1日正式生效。茲簡述如下:

(一)中國大陸-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此協定共115條,分為初始條款、一般定義、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式、貿易救濟、技術性貿易壁壘及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服務貿易、自然人移動、投資、經濟合作、爭端解決、例外、一般條款和最後條款等14章,並包含7個附件、2項換文。根據Singapore FTA Network7提供 的資料,中國大陸-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之優惠將涵蓋所有中國大陸所有出口到新加坡的產品,以及95%新加坡出口至中國大陸的產品,其中超過85%的出口品在2009年1月1日達到零關稅,剩下10%也於2010年1月1日達到零關稅。此外新加坡與中國大陸也同意簡化通關程序,以便利貨品貿易,主要在於第三方開立發票、提供貿易商更多確定性的進一步規則,與增進風險管理以便利低風險貨物的交易與清算。

(二)東協-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區:根據路透社的資訊,在東協-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區內,90%的中國大陸商品於2010年在印尼、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與泰國,2015年在寮國、越南、柬埔寨與緬甸境內,享受零關稅待遇;剩下包括部分紡織品與電子產品等10%的商品,則被列為暫緩降低關稅的敏感名單;根據中國官員的估計,商品量將涵蓋7000項;就服務業方面,東協與中國大陸將在商業服務與觀光旅遊等服務業市場上享受互惠的優惠待遇。預計2010年中國大陸與東協的貿易額將達2000億美金,成為就經濟規模而言,次於歐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

日本:

雖然日本對於東亞經濟整合向來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上卻相對保守謹慎;2009年日本FTA的最新進展,即是與越南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並於2009年4月21日由越南總理批准。日越自由貿易協定涵蓋貨品與服務業貿易、改善商業環境,以及勞工與技術合作;未來十年兩國92%的產品將享受零關稅待遇,而越南的農漁業產品及日本的工業產品也將各蒙其利。較為特別的是初期日本將對越南提供諸如訓練護士、發展協力產業、建立成衣與紡織業部門的雙邊對話機制、增進食品衛生及相關安全與標準檢查等援助,然而日越雙方對彼此的市場缺乏了解,也將是未來的挑戰。

韓國:

與台灣在第三地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韓國,分別於2007年與美國,2009年與歐盟、印度簽署貿易協定,並與東協完成自由貿易協定中的投資協定10,足見韓國的企圖心;2009年,韓美自由貿易協定(Korea-US Free Trade Agreement, KORUS FTA)亦有新發展。以下分別簡述之:

(一)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美韓FTA談判已於2007年4月正式完成,並已獲得韓國國會的正式批准,如果美國國會批准即可正式生效。根據協定,韓美兩國在協定生效後將立即取消雙邊貿易中85%的工業品關稅,剩餘15%的關稅將在之後的3年到15年逐步取消。在與美國的協商之下,韓國最在意的敏感性商品-稻米,並未列入關稅減免清單,但將陸續取消其他諸如豬肉、雞肉、柑橘等項目之關稅11;美國牛肉輸韓禁令則於2008年4月由李明博總統宣布取消,引起當時韓國國內相當大的政治風波,甚至導致內閣總辭。雖然美國在歐巴馬上任之後的FTA政策尚未完全明朗,但2009年11月13日歐巴馬在日本的演說中也提到希望與韓國的貿易協定有所進展。

(二)韓歐自由貿易協定(Korea-EU Free Trade Agreement):韓國與歐盟的FTA於2009年7月13日完成談判。協定正式簽約生效之後,韓國在未來3年內將要免除96%歐盟產品的關稅,並在7年內達成完全免關稅的目標;歐盟方面則預計在未來3年內免除99%韓國產品的進口關稅,並在5年內完全開放市場。此外,韓歐自由貿易協定也納入環保標準的相關規則,並預估此一FTA將增加韓國2~3%的GDP與2.5~5%的出口。 對韓國而言,與歐盟簽訂FTA有助於韓國進一步開拓歐洲市場,而對歐盟而言,韓歐FTA的最大意義除了享受彼此關稅降低的利益之外,也可藉以克服韓國的「技術貿易障礙」(如標準與管制等)並取得服務貿易(如通訊、金融與法律)市場進入的優惠條件。

(三)韓印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CEPA)(授權條款):自2006年2月在首爾舉行的韓印高峰會揭開韓印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CEPA)的洽談起,歷經3年6個月,韓印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終於在2009年8月7日簽定。未來10年內,韓國將免除或減低90%印度商品的關稅,而印度也將免除或減低85%印度商品的關稅。儘管根據韓國國際貿易協會(Korea International Trade Association, KITA)的研究 ,由於印度的市場開放程度較低,以及部分韓國主要出口產品適用的是關稅減讓,且關稅減讓將以長期為基礎,導致韓印CEPA的短期經濟利益不高,然而韓國政府也同時在協定中包含兩國服務業人力的自由流動,並且把目前出口低迷的柴油發動機、火車頭、電梯等包括在零關稅項目,可見韓國與印度洽簽CEPA著眼於中長期,並非只有短期利益的考量。由上述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發展,不難發現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方向,不再是單一國家可以乾綱獨斷,而需要透過各國的協商與角力來決定。就東協於2009年簽署的各項雙邊貿易協定來看,可以確定東協目前具有做為一個整體從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實力,即便未來東協-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受人矚目,而日本對於聯合東協的「東亞共同體」也向來有所耕耘,但是東協也積極的與韓國、印度發展經貿合作關係,未來東協在區域內各大國之間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持續關注。而從韓國積極與各大經濟體洽簽FTA的動作,則可觀察到韓國似乎企圖利用與大國洽簽FTA,積極對外開拓市場,並且提高自身在亞太區域內的影響力。相較於此,長期洽簽FTA不利,出口產品又與韓國高度相似的台灣,必須要更加積極的思考如何將經貿力量延伸至各大經濟體內,並且建立自己不可取代的利基,方能避免在亞太經貿的過程中被邊緣化的命運。

本文摘自【太平洋企業論壇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