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鏈時代的集團稅務管理趨勢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曾博昇 執業會計師
近幾個月來,全球的供應鏈幾乎都得隨時跟著中美貿易衝突情況來進行調整,川普一聲把關稅稅率調高,就可能把企業的毛利給侵蝕殆盡。
台灣大部分企業以提供OEM或ODM的商業模式為主,未來中國製造優勢不再、全球供應鏈進入碎鏈時代後,台資企業將面對重大挑戰。許多台資企業表示,美國客戶面對25%或甚至30%的懲罰性關稅,當然會請供應商降價來共同吸收關稅損失,並且要求供應商在一定期間內轉廠生產。從2018年到2019年,筆者觀察大部分的台資企業都發生一定程度的貿易戰損失,包括移廠成本、客戶要求降價。相信這樣的趨勢,到了2020年仍將持續。
面對碎鏈時代,各國分散式製造將會抬頭,美國及大陸將成為兩套系統,今年1月出刊的《經濟學人》以 Slowbalisation(慢速全球化)形容,大家開始放棄世界工廠分工的邏輯,而要發展區域生產與經濟。在此趨勢下,「印度製造」、「美國製造」、「印尼製造」陸續崛起,大家都將自成一個製造體系。
台資企業開始改變過去中國製造、台灣總部、美國市場的傳統商業模式,迅速開始演變成分散製造據點,分散市場佈局的商業策略。為了提升企業競爭力,更加重視延攬研發及市場人才,在美國、歐洲或其他地區尋找頂尖人才,加入集團管理團隊。
過去台資企業一般只以台灣為總部,負責主要研發及銷售策略,並且擁有集團的主要技術及智財權。在稅務架構上,由於台灣的稅率一般低於美國、大陸或歐洲等營運地點,大部分台資企業也將主要集團獲利集中於台灣總部。
這樣的單總部模式在碎鏈時代勢必產生變化,首先個別區域將逐漸成為個別體系,台資企業也將演變成多總部模式。為了引進各國人才,集團主要的技術及智財權可能開始分散到全球其他分支總部。稅務架構上,勢必需要配合營運模式轉變,為了維持有效稅率的競爭力。
在碎鏈時代,筆者建議企業以三個面向重新思考稅務管理策略:
1. 台資企業將更加重視於台灣及各地總部取得適當的租稅優惠。由於集團獲利將不再絕對集中於台灣母公司,控股架構必須要更加有效率,才能讓海外子公司獲利能夠回到台灣母公司進行運用。
2. 全球稅務佈局也必須要更加審慎,避免不同國家稅局挑戰集團的稅務架構,造成雙重或多重課稅。
3. 在碎鏈時代,將有更多的合資與併購,以快速取得製造及市場擴張的佈局,台資企業進行合資與併購必須更加重視稅務及法律的管理,避免倉卒行事,造成合資與併購後的糾紛與損失。
在當前營運模式轉換過程,企業也必須儘量降低轉換過程所造成的稅務風險。常見的轉換過程稅務風險包括轉移製造產地的稅務風險,例如過去為了取得稅務優惠曾經承諾的投資期間,或者過去潛在的歷史稅務風險,在轉移製造產地的過程,即便沒有大張旗鼓關廠,也勢必會有降低產能所產生的設備買賣或銷量減少狀況,企業必須審慎準備如何應對當地稅務機關的詢問。
另外,還包括懲罰性關稅的成本造成之損失,大部分台資企業的美國子公司的獲利均透過移轉訂價模式控制在比較低的水位,若遭受25%的懲罰性關稅,勢必造成美國子公司損失,當地的稅務機關勢必會挑戰稅務損失的合理性,而要求台灣總部吸收損失,若不謹慎規劃,雙重課稅的風險將顯著增加。
全球營運環境迅速變遷,台資企業必須積極擬定營運策略。配合營運模式的變化,台資企業必須要迅速擬定稅務調整策略,確實執行,才能有效管理有效稅率及稅務風險。
(本文原刊載於《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