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5000億人民幣GDP城市增至39個,江蘇一省有8個台灣經貿網

上海代表處駐南京聯絡點


隨著人口進一步向大都市圈集聚,經濟大市的規模日益擴大。
截至去(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人民幣5000億俱樂部的城市已經增至39個,與前(2016)年相比較增加4個。其中第二經濟大省江蘇最多,達到了8個之多,廣東、山東和浙江各有4個。目前主要一二線城市,除了廈門、昆明等少數城市外,均已入圍其中。

今(2018)年,有4個城市新進入到人民幣5,000億俱樂部行列,其中3個來自江浙地區,1個來自長江中游的江西。

紹興市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初步核算,去年全市生產總值(GDP)人民幣5108億元,列浙江省第四位,與前年相比較成長7.1%。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計算)人民幣10.22萬元,列浙江省第四位。紹興也是浙江第四個進入到5000億俱樂部行列的城市,前三個分別是杭州、寧波和溫州。

在紹興之後,來自江蘇的鹽城和揚州一起進入5000億俱樂部行列。統計資料顯示,去年,鹽城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突破人民幣5,000億元,達到人民幣5082.7億元,總量穩居浙江省第七位,按可比價計算,與前年相比較成長6.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萬美元,與前年相比較成長6.7%。

揚州市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去年揚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人民幣5,064.92億元,躍上5,000億元新臺階,按可比價計算成長8%,成長幅度位元元列浙江省第4位。按最新常住人口資料初步測算,去年揚州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人民幣112,559元,首次突破10萬元大關。

還有一個新加入5,000億的城市是來自中部地區的南昌。去年南昌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五千億,達到人民幣5003.19億元,成長9.0%。目前中部的6個省會中,有5個進入到5,000億行列,分別是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和南昌。

從進入5,000億俱樂部的39個城市的省域分佈來看,江蘇最多,共有8個,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徐州、常州、鹽城和揚州。

江蘇入圍的城市多,與該省區域經濟發展更為均衡有關。儘管前兩大城市蘇州和南京不如廣州、深圳,但無錫、常州、南通、徐州、揚州等城市發展都比較均衡,尤其是不少城市的歷史底蘊深厚,原先的城市規模基礎就已經不小。

這8個城市中,4個位於蘇南,蘇中和蘇北各2個。近年來江蘇區域差距進一步縮小,蘇中、蘇北地區的經濟成長速度明顯快于蘇南地區。資料顯示,2013年至2016年,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成長速度分別為8.8%、10.5%和10.3%。蘇中蘇北地區最快,尤其是蘇中地區,領先蘇南地區將近1.7%。

70年代後,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藉外向型產業的發展,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整個江蘇的經濟發展程度按照離上海的遠近而明顯變化。離上海最近的蘇錫常地區發展最好,蘇中(南通、揚州、泰州等)次之,蘇北相對比較落後。

不過,近幾年這種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蘇南地區進入到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階段,成長速度不斷放低,同時隨著江蘇區域均衡發展的推進,不少產業向蘇中蘇北轉移落後產能,蘇北、蘇中經濟實現較快發展,成長速度遠超蘇南地區。

在江蘇之後,廣東、山東和浙江各有4個城市入圍。廣東分別是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廣東作為沿海區域經濟發展最不均衡的省份,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尤其是廣深莞佛四個城市。資料顯示,目前這四個城市GDP之和占廣東省的比重接近七成。

其中,深圳和廣州這兩座一線城市的GDP都已突破了人民幣2萬億大關。位居廣東第五位的惠州只有人民幣3830億元,離5000億大關尚有較大的距離。

山東入圍的四個城市分別是青島、濟南、煙臺和濰坊。浙江四個城市是杭州、寧波、溫州和紹興。

福建、河北和遼寧各有2個城市入榜。遼寧是大連和瀋陽這兩大副省級城市的組合,河北是省會石家莊和老工業基地唐山。福建是本省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泉州和省會福州。

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安徽、陝西、吉林、黑龍江和江西各有1個,分別為鄭州、武漢、長沙、成都、合肥、西安、長春、哈爾濱和南昌。這些城市全部位元於中西部和東北,都是省會城市。

從大的區域分佈上來看,這39個城市中,27個來自東部沿海地區,占了七成左右。中西部共8個,均為省會城市。東北共4個,分別是三個省會城市加上大連這個計畫單列市,也就是目前東北的4個副省級城市。

主要的一、二線城市中,除了廈門、昆明等少數幾個城市外,其他大多數已進入到5000億俱樂部行列。從城市的行政資源來看,39個城市中,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畫單列市之外,普通地級市共有15個,占39個城市的38%。這15個城市全部來自東部沿海地區。其中江蘇占了7個,浙江、廣東、江蘇各有2個,福建和河北各1個。

相比之下,在廣闊的中西部地區,目前仍沒有一個省會城市、直轄市以外的普通地級市進入5000億俱樂部。目前中西部經濟總量最大的地級市,是河南洛陽,去年該市生產總值人民幣4,343.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與去年相比較成長8.7%。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大概還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進入到5,000億俱樂部的行列。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分析,改革開放之後,東部沿海省份率先開放,經濟率先崛起,市場化程度更高,很多普通地級市經濟快速發展、城區人口規模不斷擴大,而中西部省份經濟起步較晚,市場化程度較低,資金、政策等各種資源集中到省內單極核心城市:省會,普通地級市發展發展相對緩慢。

也就是說,中西部未來的發展,需要發展更多的中心城市。例如成都、武漢、鄭州,它們均為所在省份的單極核心城市,如今這些人口大省正處於城鎮化加快的過程中,僅憑一個省會是不夠的。如何像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一樣,擁有更多的中心城市十分重要。

近幾年,中西部一些省份也非常重視省會以外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發展。例如去年6月公佈的河南省公佈「河南省建設中原城市群實施方案」提出,增加了「一副」的佈局。一副,即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作為六大古都之一,洛陽也成為內陸省份中第二個獲准修造城市軌道交通的非省會城市。

在湖北,該省也提出把宜昌、襄陽作為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與武漢相互呼應,形成「一主兩副」的鼎足發展格局。

從城市位次的變化來看,與前年相比較,前10名中,除了廣深互換位次、津渝互換位次,其他城市的位次都沒有變化。

去年12月,廣東省公佈的實施地區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後的資料。資料顯示,修訂後,前年深圳GDP比修訂前增加了人民幣585.98億元,GDP總量達到了人民幣20078.58億元,超過了廣州,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後,第三個突破人民幣2萬億元大關的城市。也是廣州在連續27年GDP總量位居中國大陸第三後,「第三城」的位置首次失守。

所以更確切的說,早在前年,深圳就已經超越了廣州位居第三位,廣州退至第四。

在前10名之外,城市名次變化較多的主要是一些中西部城市和東北、華北城市。其中,西安從25位上升至22位,上升了3個位次;合肥從26上升至24,上升了2個位次;南昌也快速發展,從第42位上升至第39位。長沙、鄭州等位次不變,總體呈現比較快速成長的勢頭。

近幾年,中西部的長沙、鄭州、西安、合肥、南昌等地的政策紅利也很多,彙聚人才、金融、技術等各種要素資源的能力更強,再加上較低的土地、人力成本,發展勢頭也會更快。

相比之下,東北及華北、山東等地的城市名次略有下滑。其中大連從21位下降至23位,哈爾濱從第28位下降至第32位,唐山從第24位下降至第26位。煙臺、濟南、長春、濰坊、石家莊的位次也都略有下降。

東北、華北、山東等地的城市位次下降,這也是目前南北經濟分化的一個體現。中國大陸國務院參事、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認為,目前的南北分化態勢,有週期性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體制性因素。週期性因素是外因,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是區域分化的主因、內因。

他認為,現階段區域經濟分化有著更深刻的背景,那就是我們正處在結構變革和動能轉換的特殊時期,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過去那種依靠拼資源、拼環境,外延擴張型成長的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取而代之的是依靠科技創新、人力資源投入的新技術、新生態、新經濟為代表的品質效益型成長,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