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全球近半企業曾遭遇經濟犯罪文/畢汝珍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日前公布《2018全球經濟犯罪調查報告》,依據調查報告可發現,過去兩年來,全球有近半、49%的企業曾經遭遇經濟犯罪事件,不僅較2016年增加13%,更創下歷史新高。
《全球經濟犯罪調查報告》,每兩年進行一次,受訪者為全球123國共7,228位企業C-suite、各部門高階主管、財務、會計、法務及風險管理部門主管等。
調查顯示,網絡犯罪會是未來24個月對企業最具破壞性的經濟犯罪行為,也因此有過半、59%的全球企業制定了網路安全預防和偵測計劃,並全面運作;今年度調查也較2016年調查的37%來得高。
目前網路犯罪比率最高的國家依序是愛爾蘭(39%)、比利時(38%)、南韓(31%)、加拿大(29%)、英國(25%)和美國(22%)。其中,消費者信用卡及財務詐欺較高的地區則是非洲(36%)、東歐(36%)和北美(32%)。
就各地區來看,發生經濟犯罪機率最高的地區依序為非洲(62%)、北美洲(54%)、拉丁美洲(53%)、東歐(47%)、亞太地區(46%)和西歐(45%),中東國家發生經濟犯罪的機率較低,只有35%。
在今年度的調查中,也發現內部人士犯下的經濟犯罪比例增加 ,從2016年的46%,增加到2018年的52%。其中,高階主管犯罪比例也有所上升,從2016年的16%,增加到2018年的24%。
不過,各地區也有所差異,在澳洲(64%)、英國(55%)、加拿大(58%)、阿根廷(44%)和美國(48%)的經濟犯罪大多是由外部人士犯下的。
而大多數外部肇事者與企業的關係,是「亦敵亦友」,包括代理商、共享服務提供者、供應商和客戶。顯示的是,經濟犯罪者的目標更具戰略性,而且方法更複雜。經濟犯罪是企業未曾發覺的最大競爭對手,它有新科技的支持、創新的方式、伺機會而動,且無處不在。
企業面對經濟犯罪的現象,除了加強內部控制外,許多受訪企業表示也透過企業文化來進行經濟犯罪的預防措施,包括內部及外部的舉報或熱線,這樣的方法可以偵測到27%的經濟犯罪行為。
依據調查發現,新興市場的企業目前投資在新科技的速度比已發展國家來得快。發展中市場的27%企業正在使用或計劃實行人工智慧來打擊經濟犯罪行為,而已開發市場的比例則為22%。
調查也顯示,儘管受訪企業對經濟犯罪的理解有所提高,依然有其盲點。全球46%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的組織仍未對經濟犯罪進行風險評估。此外,有正式商業道德和法規遵循計劃的受訪企業比例,也從82%下降到77%。
當企業考慮到相當大比例的「外部人士」與公司組成第三方的定期關係時,人的因素尤其重要,在商業行為中的每個人都必須警覺,誰被允許進入其系統和流程。
現今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高度的網路與資訊串連,不只讓企業的技術、品牌與聲譽等競爭優勢遭侵蝕的可能性大為提高,也使得執行與隱匿經濟犯罪的手法與工具更加多樣化,連帶增加更多科技與網路犯罪等新態樣。
資誠建議,企業應更加重視經濟犯罪相關的風險對於其永續經營之影響。除了在相關預防與偵測措施善用新技術外,企業的報告架構也應包含有效的吹哨及舉報機制,以利舞弊與其他不當行為被及時揭發。
而企業需對當前日益繁重的治理與合規與法遵責任有所意識,除了不吝尋求外部專業的諮詢與協助外,也應嘗試建立適當的內部相關資源,例如合規與法遵相關職能、董事會秘書等,以利組織掌控及因應相關風險。
歷年全球經濟犯罪事件比例:
2001年:43%
2003年:37%
2005年:45%
2007年:43%
2009年:30%
2011年:34%
2014年:37%
2016年:36%
2018年: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