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業之創新與監理台服編輯部
科技與電子商務模式的發展,對傳統產業產生了十足的影響,特別是金融服務。金融與科技的結合,除了帶來新興創業機會外,也讓傳統金融業開始重新思考金融的未來,紛紛轉型、發展科技金融。然第一銀行的竊盜事件,引起各界對於科技金融發展下,個資保護與監理機制的討論與重視。金融界大老甚至表示,政府妥善的金融監理機制,是當前台灣科技金融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金融(Fintech),係指將金融業的服務流程,透過網路和軟體來驅動新的服務內容。然而網路和軟體能做的事,不僅是將原本銀行的各項功能數位化,也能將其他應用帶進金融業的範疇,發展出新形態的金融服務和商品。凡舉存款、放款、理財、支付、繳費、貸款等,過去需臨櫃辦理的業務,未來只要在行動裝置上操作,不用透過銀行,就能完成大部分的金融業務,甚至衍生出群眾募資、P2P貸款等功能。不但是進行一種破壞式的創新,也深深改變消費者的行為模式。
然第一銀行爆發駭客入侵提款機的事件,喚醒社會與金融界對資訊安全的重視。
金融界普遍認為這起事件,必然會影響金融科技的發展。而事實上,世界各國的監理機關,也逐漸體認到,金融科技增進便利的同時,也帶來資安上的弊端。
科技金融發展上,由於政府與金融監理單位並不了解快速發展的商業模式,在監理上通常採取較為保守的態度。這次盜領事件凸顯出科技金融的發展中,如何兼顧資訊安全與商業發展的兩難。
其實,金融服務業必須在資安防護上嘗試新的思維,採取預防性策略。企業不能被動等到遭受攻擊與損失後,才對新的網絡威脅作出回應。平日就需要建立資安事件處理流程並進行演練,以便在發生事故時迅速採取行動,主動面對資安風險與挑戰。這種演習式的模式,即為現任國民黨立委、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所提倡的「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機制」。
「監理沙盒」係指在一個風險規模已辨識可控的模擬環境下,讓業者盡情測試創新的產品、服務乃至於商業模式,並與監管者高度互動、密切協作,共同解決在測試過程中所發現或產生的監理與法制面議題。當前,英國與新加坡在監理沙盒的發展上,最受到各國學習。
台灣金融科技公司董事長、前資策會副執行長王可言表示,台灣比英國、新加坡更需要監理沙盒。由於台灣的法規是「正面表列」,只有許可的事情可以做,因此相對嚴格。很多新創產業若沒有沙盒的環境,則無法測試商業模式與監理機制,受限於法規而錯失發展良機,致使台灣金融發展能量停滯不前。
積極倡議「監理沙盒」的曾銘宗表示,當前金融科技辦公室全面檢討法規對台灣來說緩不濟急,因此希望推動銀行法、保險法、證券交易法以及電子支付條例等修法,希望可以在金融監理的前提下,促進產業的發展。然主管機關金管會認為,新加坡與英國的「監理沙盒」制度仍在測試中,成效仍待評估。而公共政策需要漸進式的推動,若貿然使用革命式,則需考量可能的風險問題。
未來台灣的金融服務業會如何透過科技金融,發展創新商業模式,並兼顧資訊保護,與監理機關探討法規走向,對於台灣的未來,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