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與食品安全的權衡台服編輯部

總統大選至新任總統就職,爭吵不斷的是含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品議題,以及政府加入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的期程。這些紛擾的過程中,大家卻忽略了國際貿易的本質。TPP是繼1994年關稅貿易總協定以來,規模最大的國際經貿談判,不管後續發展如何,對亞太地區的影響皆非常的深遠。對於以貿易立國的台灣來說,更顯重要。


國際貿易談判,除了是政治角力,也是一個取捨(give and take)的過程。台灣受到國際現實的影響,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並不順利。而美國所主導的TPP是目前為止,最高品質的FTA,一共含蓋30個章節。除了關稅減讓,最重要的是各國法規治理、行政程序彼此協調。


對於台灣來說,TPP是台灣法規革新及行政現代化的加速器,在尋求加入TPP的過程中,台灣必須展現改革能量;其中需要調整的法規,包括行政程序法及部會內部程序規定、著作權法、專利法、藥事法、郵政仲裁法、經營事業管理法、就業服務法等以及郵政、電信、金融等相關法規。未來台灣經濟要走向創新與升級,許多法規大幅調整並與國際標準接軌。這些都已經超越談判桌上讓步與否的層次,對於台灣來說更具國際連結的戰略意義。


因此,台灣需要參考國際規則與國際標準,進行此波段的法規調整。目前爭議最大、政治干預最多的,是含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品進口的問題。這個議題的核心爭議在於食品安全的風險。台灣方面堅持國人食用的豬肉與豬內臟比例高,安全風險也高。按照世貿組織 (WTO)的規則,台灣有絕對的權利訂出比國際標準更嚴格的特有標準,但前提是這個台灣標準必須建築在有科學證據支持的風險評估之上。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風險評估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可以簡化成一個判斷「危險程度」及「發生機率」的過程。而「危險程度」及「發生機率」的研判,需要依據科學證據及數據,而不是憑經驗或常理判斷。


然而當前我國政府並未針對萊克多巴胺豬肉進行風險評估,而是提出經驗性的判斷,在國際談判中不具任何參考價值。政府目前持有的態度是,若確認需要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品進口時,才會啟動相關的評估流程。這對於亟欲爭取加入TPP的台灣來說,這是傳達出「沒有做好準備」的訊息。


面對國際貿易與國際競爭的壓力,台灣需要「制度化」。特別在食品安全的議題上,需要落實源頭管理,確保原料的安全。此外,在食品的風險評估上,一定要有科學的依據,特別是根據國際的標準。


以「含萊克多巴胺美豬」進口議題為例,目前當務之急是改善現有豬隻活體拍賣制度,改採屠體分級、標示產地,設立畜產專區,集中廢棄物排放,全面提升豬農產業競爭力。不論談判的結果為何,國際化與貿易自由化是台灣需要前進的方向。唯有國內產業做好準備,才能面對國際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