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醫療商機系列報導經貿透視雙周刊
觀光醫療 商機起飛
■外貿協會市場研究處 楊璧慧
根據統計,2015全球觀光醫療產業產值將達到1,000億美元,龐大的醫療旅遊大餅吸引各國爭相加入;其中,由於亞洲的醫療/醫美價格優於北美洲及歐洲,成為目前最被看好且深具市場潛力的重點區域。
本期特別網羅具有專業高水準醫療/醫美技術的德國與波蘭,以及優質平價的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列舉其熱門及擅長的重點醫療項目,供相關業者了解觀光醫療/醫美的市場趨勢及脈動。
日本訂定振興策略 打造觀光醫療大國
■外貿協會市場研究處 郭儀蕙
根據日本政策投資銀行估計,日本觀光醫療市場2020年營收將達到5,500億日圓,其中醫療約為1,681億日圓,整體經濟效應則可上看2,823億日圓。
過去日本的醫療體系較為封閉,在全球醫療國際化潮流中,日本政府已將觀光醫療訂為經濟成長戰略的一環,並透過日本人的健康及長壽形象打響名號。
依據美國國家政策分析中心(NCPA)的統計,與2004年相較,全球50個國家的觀光醫療市場營收約增加2.5倍,至2012年約為1,000億美元。其中前往印度的觀光醫療人數與2007年相比,約增加4.6倍,前往新加坡的人數約增加92%,每年約有600萬人會為了醫療品質、親民價格或先進技術理由而跨境。
亞洲各國 力推觀光醫療
近年恐怖攻擊事件頻傳,導致美國加強對出入境的管理,許多人因此轉而奔赴亞洲國家接受醫療,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度等國也積極推動觀光醫美,吸引許多外國人前往接受整型手術。其中泰國具有豐富的觀光資源,醫療費及居住費相對低廉,許多醫院還能協助病人語言溝通,讓許多病患感到安心而選擇前往接受治療。
相較於其他各國,日本的觀光醫療推動速度較緩慢,因此較少遊客選擇前往日本接受醫美療程。日本政府雖在2009年12月將觀光醫療納入新成長戰略,卻無具體方案,直到2010年6月才提出將在2020年前全面推動醫療、照護與健康等相關產業,並以達到市場規模50兆日圓及雇用284萬人為目標。目前已開始擴大接受外國病患及相關簽證申請,此外還包括實施體驗旅程及成立Medical Excellence JAPAN官方網站。
日本國際化起步慢 政府動作頻頻
日本政府以觀光廳、經濟產業省及厚生勞動省為觀光醫療主要推廣單位,觀光廳負責海外宣傳、經產省負責醫療技術提升及擴大市場、厚生勞動省則以提高國民GDP為目標。由於三個單位各擁有主導權,拖慢日本推廣腳步。目前取得JCI認證的日本醫療機構仍不到十間,主要原因在於,造訪日本的旅客是以健檢搭配觀光為主要目的,醫院無需做額外治療,因此取得JCI認證成本並未帶來太多相對優勢。此外,國際宣傳不足、醫院體系封閉及醫療翻譯人員專業度與人手不足等,皆是影響觀光醫療產業成長的因素。
目前日本主要觀光醫療項目以先進手術或健檢為主,千葉縣的龜田綜合醫院則是第一間取得JCI認證,領先實施觀光醫療服務的醫院,不但成立國外病患服務窗口,並與經產省的Medical Excellence JAPAN合作接納更多國外觀光醫療病患。2013至2014年共有1,795位外國病患前往該醫院,其中以觀光醫療為目的約90位,並帶動其它醫院也開始接納觀光醫療團,如東京的虎之門醫院、神奈川縣湘南鎌倉綜合醫院、大阪加納綜合醫院及北海道中村紀念醫院等,皆積極配合經產省的國際觀光醫療事業推動。
異業結盟客製化 星國醫療旅遊業績長紅
■外貿協會市場研究處 楊璧慧
2014年新加坡的觀光醫療收入達7億894萬美元,占總觀光收入的4.21%,近年來更有逐步成長的趨勢。
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醫療旅遊,為旅客提供各種專業醫療服務,包括美容與整型。近年觀光業者更乘著這波熱潮,推出客製化的醫療旅遊服務,帶來可觀商機。
新加坡的醫療品質水準有目共睹,其醫療基礎設施全球排名第四名,吸引東南亞鄰國甚至歐美國家等有醫療需求的旅客慕名而來。根據新加坡旅遊局(Singapore Tourism Board)最新統計,2014年新加坡觀光醫療收入達9億9,400萬星幣(約7億894萬美元),占總觀光收入的4.21%,且近年來有逐步成長的趨勢。以往赴星進行觀光醫療的外籍旅客主要來自於印尼及馬來西亞,近兩年則有愈來愈多旅客來自印度及中國大陸。
政府積極發展 成立跨機構組織
有鑒於新加坡醫療內需市場有限,早在2003年起,新加坡國際醫療便以亞洲的醫療服務樞紐為發展定位。為推動新加坡成為亞洲醫療樞紐,新加坡政府在新加坡衛生部(MOH)轄下設立一個跨機構的組織「新加坡國際醫療」,結合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IE Singapore)及新加坡旅遊局(STB)共同參與。
該組織由新加坡經發局負責推廣新投資項目和發展醫療保健業的能力,並由新加坡企發局負責醫療保健服務業者在海外拓展。至於新加坡旅遊局則負責海外推廣和營運,發展醫療旅遊市場,並促進海外的病人轉介服務,讓海外病人享有配合無間的高素質醫療保健服務。
星國醫療等級 國際名列前茅
在PHD商會(PHD Chamber)2013年醫療旅遊報告中,新加坡被評選為最受歡迎的醫療旅遊目的地第一名。除了有媲美歐美先進國家的醫療等級及完善的設施外,其特殊的中、英語環境也讓外國患者沒有語言溝通障礙。無論是觀光旅遊或公務出差,新加坡都具備理想的醫療旅遊的所有條件。對先進國家而言,新加坡醫療費用相對合理,且醫護收費制度透明;反之,對於較落後的國家,新加坡醫療技術及醫療人員進步許多,值得前來尋求更好的醫療照護。
新加坡許多醫療保健機構針對海外患者提供一站式的海外患者服務中心,提供海外就醫服務,包括介紹醫生和安排預約、申請和延期簽證、語言翻譯、預估醫藥費和醫藥財務諮詢、私人護理、安排特別飲食需求、宗教相關安排、航空運輸和返國安排等,讓病患和家屬在新加坡停留時無後顧之憂。
新加坡醫療服務水準與國際同步。根據美國的保健機構評審聯合委員會(簡稱JCI)最新統計,新加坡共有21所醫療機構獲得認證。除了國際認證之外,大部分醫院網站上也公開發布其醫療質量指標,以獲得病患的信任。
體系完備價格低 大馬打造醫療旅遊中心
■外貿協會市場研究處 蕭玉品
2014年約有80萬名旅客到馬來西亞就醫,為大馬帶來近八億馬幣的收入,較2013年增長15%。
由於馬來西亞政府將醫療旅遊業列為重點發展行業,加上當地整型價格便宜,讓大馬的醫療旅遊的行程愈來愈受歡迎。
醫療旅遊已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馬來西亞也在大力發展。「價格」是馬國的核心優勢,與新加坡、香港等醫療水準較發達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相比,馬來西亞的醫療費用頗具競爭力。醫療保健項目以外的開支,例如酒店和飲食等費用也處於相對較低的水準。
資源充足 不會排擠就醫
馬來西亞醫療旅遊理事會(MHTC)認為,由於當地醫療資源充足,外國遊客就醫不會有排隊等待的煩惱。同時,馬來西亞醫療旅遊業主要由私立醫療機構參與,不會影響當地民眾就醫。
根據《科學美國人》2012年的報導,馬來西亞在展示優質療程或醫療旅遊方面,在眾多國家中由原來的第14名躍升到第二名。目前,馬來西亞共有逾238間私人醫藥中心,提供各級別醫療服務,大多數獲本地的MSQH認證或國際JCI認證,上述兩項認證均獲國際醫療品質協會(IS Qua)的認可。此外,大馬政府全力支援醫療旅遊業的發展,對醫療行業制定了較完善的法律和管理體系,為服務水準提供擔保。
馬國總理納吉(Najib Razak)於2010年推出《經濟轉型計畫》,將醫療旅遊視為重點發展行業,並透過退稅、減稅等措施鼓勵醫療旅遊企業發展。2014年,共有80萬名醫療旅客帶來近八億馬幣的收入,較2013年增長15%。
中西醫發達 執業人員水準高
馬來西亞發展中國家的形象,似乎難與發達的醫療水準劃上等號,但馬國醫療旅遊機構的醫務人員多在澳洲、英國、美國等國接受培訓,具備良好的執業水準。作為該國醫療旅遊的推廣機構,醫療旅遊理事會隸屬於衛生部而非旅遊部,在一定程度上展現馬來西亞政府對醫療安全的重視。
西醫不是馬來西亞醫療體系的全部,受到國內四分之一為華裔人口的影響,中醫在大馬的認可和接受程度較高。近年來,一些醫院從中國大陸引入中醫醫生乃至成套中藥製作設備,促進中醫發展。隨著馬來西亞政府將在近期通過有關中醫的法律,醫療保健遊客有望在馬來西亞接受更好的中醫治療。
五大醫療中心 鎖定目標客群
以往,各家醫院以單打獨鬥的方式自行推廣,但在馬來西亞醫療旅遊理事會的協調下,已改採團隊出擊。目前,馬來西亞政府規劃將檳城、巴生谷、馬六甲、柔佛依斯干達經濟特區和亞庇打造成五大醫療旅遊中心。馬六甲將專注在保健中心,而依斯干達經濟特區則以新加坡客為目標,亞庇的目標市場是日本、大陸和韓國,這些國家的人喜歡到沙巴旅遊。亞庇和古晉也將注重在健康、SPA。不同地點有不同的市場目標。
語言距離優勢 香港醫美瞄準陸客
■外貿協會市場研究處 陳育晟
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與民眾對美容醫學接受度提升,使包括香港在內的大中華市場,成為亞洲醫美市場中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
香港觀光醫美產業鎖定陸客,在醫美服務和醫美儀器領域都蓬勃發展,也是臺灣業者要進軍大陸市場的最佳跳板。
根據香港統計處統計,目前香港人口約730萬,其中女性人口近400萬,大幅超過男性人口比例。同時,香港女性平均壽命高達86.9歲,過去五年間,全香港60歲以上人口大幅增加近24%,加上30至39歲人口穩定增長,促進香港醫美市場穩定成長。
語言及技術優勢 吸引陸客上門
香港醫美市場能高度發展,除當地消費者外,外地旅客也是各類保健美體服務的重要客源。中國大陸每年有超過300萬人接受整型手術,年成長率約10%,領先全球平均成長率6%,已超越韓國,居亞洲之冠。過往大陸每年約有十萬人前往韓國接受整型美容,但赴韓整型糾紛日益增加,語言不通是先天障礙,香港有語言的優勢,且不動刀的「微整型」技術日趨成熟,時間短、恢復快,加上地利之便,具有爭取大陸消費者的相對優勢。
統計顯示,2014年香港進口醫美用品約25億美元,而在香港提供美容及個人護理服務的企業約有6,000餘家,從業人員高達二萬多人。在皮膚護理服務方面,香港共有約4,235家相關業者,為約200萬名客戶提供服務,創造年收益總額約7億7,400萬美元。
對外貌要求高 護膚市場潛力大
隨著香港醫美產業競爭愈來愈激烈,業者也不斷推陳出新。其中,香港女士對美容服務的要求,已由功能性護膚逐漸轉向皮膚保養和養生保健方面,例如保養皮膚、減少皺紋、除眼袋、改善膚色及回復皮膚彈性等,「使自己漂亮一點」是女士到美容院的主要原因。
過往醫美診所多半只提供女性服務,不過隨著「花美男」潮流的發展,香港男士也日漸重視外表形象,開始注重保養皮膚,特別是功能性護膚,不少國際護膚品牌也推出男士專用護膚品,顯示男士美容服務在香港的發展潛力已受到業者重視。
另外,醫學美容保養品由於加入藥物元素,功效明確、產品成分、濃度、作用機制都有學理驗證,也有詳細的醫療專業使用建議,在香港也逐漸受到消費者青睞。大多數高檔國際醫美品牌已在香港百貨公司設置銷售專櫃,或在精華地段的購物中心設店,專業的醫美產品則通過美容院銷售。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醫美品牌ERH(英瑞其),旗下標榜「不添加人工香料」和「絕對安全」的保養品在香港和中國大陸評價一直不錯,該公司於2013年4月與香港最大時尚購物網站MyDress簽約,開通臺灣醫美品牌海外布局管道,也為兩岸三地電子商務購物模式打下基礎。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貿透視雙周刊4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