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醫療投資面面觀-兩岸經貿之發展趨勢與影響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暨台灣服務業聯盟協會理事長張平沼

眾所周知,「健康」是每一人所追求的希望,美國思想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曾說:「健康是人生最富裕的產業。」("The First wealth is health."或譯「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要達成國強民富,就必須有週全完善的「醫療產業」始能竟功,因為「醫療產業」就是以保障和提高人民的健康為目的,所以「醫療產業」應非單純以「營利」為導向,而是建立在「人道關懷」和「社會功能性」兩項基礎上。

「醫療產業」(Health Industry)涵蓋範圍極廣,包括:公共衛生、防疫保健、疾病治療、傷患救治、長期照護等。它的相關配套措施,包括:醫療院所的興建和管理,醫療器材、檢驗儀器的不斷發明與更新,病理與藥物的持續研發與嚴謹的臨床實驗,醫護人員的培養與訓練,健全的社會保險和健康保險制度,以及政府部門的政策規劃等。它的從業人員,包括:政府衛生部門規劃與監督人員、各科別醫師、檢驗師、護理師、器材儀器與藥品研發製造商、照護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及保險從業員等。它的產品有「商品」和「勞務」。它的經營型態有「公營」也有「私營」。它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需要有組織、有系統、有規則,才能有效的經營與發展。一個國家強盛與否,醫療產業乃一重要指標,勿庸待言。

台灣「醫療產業」的回顧與前瞻

台灣光復初期,經濟蕭條,百業待興,醫療建設自然落後,對醫療機構並無一套週延的管理辦法。在政府和民間通力合作下,首先充實基層鄉鎮衛生所,從公共衛生與防疫保健等工作起步,再擴及各醫院、診所,當時多以「公醫」為主,幾年之內,各種傳染病陸續絕跡,嬰兒「存活率」逐漸上升,已初具成效。及至經濟起飛,各大學醫學院每年培養出無數優秀的醫務人才,投入醫療建設行列。復由於政府鼓勵私人經營醫療院所,於是大型綜合醫院、診所、藥局等紛紛開設,展開服務。加上「醫療法」等相關法令的制定,「公保」、「勞保」、「農保」的實施,民間醫療保險的發達,醫療行銷企業化,醫療管理Know-How的進步,奠定了台灣「醫療產業」的基石。迨至1990年起推動「醫藥分業制度」,1995年實施「全民健保」,使台灣醫療產業邁向更高的境界。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從1996年到2009年的統計,此期間台灣各類醫療院所家數合計從16,645家(綜合中西醫院773家)增至20,306家(綜合中西醫院514家),病床數從112,379床增至156,740床,每萬人口病床數從52.62提高至67.79,醫療院所醫事人員數從102,012人增至198,056人,醫療保健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從5.36%提高至6.87%,人均支出從19,757元(新台幣,下同)增至37,224元。顯示醫療建設在整體經濟體系所占比例相當顯著,且有逐年成長的趨勢。依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2000年進行世界健康排行,台灣僅次於瑞典位居第二,顯示台灣醫療的效率高、素質佳,健康照護成效較諸國際亦不遑遜色,深具優勢。

全民健保實施以來,民眾就醫的權利,的確獲得較前更加充分的保障與便利,然而醫療給付的未盡合理,加之台灣社會「消費意識」的高漲,與財團興建大規模醫院的競爭壓力下,壓縮了中小型醫院的利潤空間,同時人口成長率減緩,許多台商外移,使得醫療產業經營備感艱困,因此地區醫院的數量正快速的縮減中(張玉山2003),這從上述綜合中西醫院從773家減至514家的統計中得到驗證。

醫療產業若單靠「公營」,當無法滿足市場(即病患)需求,故需民間投資配合,但若無「利基」(Niche),恐難引起經營者投資的意願;加之跨國界的醫療服務需求蔚為趨勢;且在加入WTO後,需本平等互惠原則開放市場,因此台灣醫療產業將面臨兩項考驗:一是來自先進國家的醫療管理服務,以整合服務的型態進入台灣市場。二是來自開發中國家的醫事勞務,以價格優惠或特殊利基進入台灣市場。(張玉山2003)這是台灣醫療產業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基於以上的檢討,並因應台灣「高齡少子化」的社會現象,2009年4月行政院院會通過推動「六大新興產業」方案,其中包括「醫療產業」,並揭櫫「智慧台灣醫療服務」、「生技醫藥產業」、「醫療服務國際化」、「養生保健產業」及「長期照護體系」五大發展範疇。展望台灣醫療產業將大有可為,未可限量。

大陸「醫療產業」發展

在上一世紀五○年代,大陸由於貧窮落後,醫療建設不足,醫院、診所均為公營,也欠缺完善的制度與管理,尤其在農村,醫療設施更是貧瘠。及至1979年「改革開放」的決策,改變了大陸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大幅度提高了大陸人民的生活水準,改善了國際形象,並與世界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大陸的經濟開始高速發展。由於經濟成長,個人所得增加,人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日益擴張,於是帶動了醫療產業的急遽開展,成效卓著。

依據大陸衛生部今年4月最新統計,可知2010年末,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93.7萬個,其中:醫院20,918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0.2萬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1,835個。病床數合計4,786,831床,每千人口床位數增加到3.56張。衛生人員總數達820.8萬人,每千人口執業醫師1.79人,護士1.52人。2009年衛生總費用達17,541.9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政府衛生支出4,816.3億元(占27.5%),社會衛生支出6,154.5億元(占35.1%),個人衛生支出6,571.2億元(占37.5%)。衛生總費用城鄉構成: 城市11,783億元,占67.2%;農村5,758.9億元,占32.8%。人均衛生費用1,314.3元,其中:城市2,176.6元,農村562.0元,衛生總費用占GDP百分比為5.15%。預計2010年衛生總費用可達19,603億元,人均衛生費用1,440.3元。 成績相當亮麗。

然而從上述數字,亦顯示大陸醫療產業,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二線城市與農村的醫療建設,更需加強。另一方面,大陸加入WTO後,將面臨與台灣相同的市場開放問題,這或許是挑戰,但也必定是促進大陸醫療產業發展的契機。

有鑒於此,大陸「十二五」規劃,特將醫療產業列入七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之一,並在《規劃綱要》第十四章〈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明確定出發展方向與作法,展望未來,大陸的醫療產業發展,同樣不可限量。

兩岸醫療投資合作願景

近三年來,兩岸經過多次協商,擱置了爭議,達成了共識,去年(2010)6月29日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台灣經濟發展的趨勢,已有了明確的方向。今後兩岸的交流與合作,勢必更形緊密。至於兩岸的醫療投資與合作,在兩岸共同將醫療產業列為重點新興產業的架構下,已有了交集。加上去年12月21日第六次「江陳會」,雙方簽署「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奠定了兩岸醫療投資合作的深厚基礎。從而,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有效的運作與開創,應是兩岸共同關注的願景。
一、大陸人口眾多,有廣大的消費者;在WTO自由開放的原則下,對大陸這個「世界市場」的投資與經營,台灣企業當然不能缺席,必須加快投資腳步。事實上,許多台灣醫療團隊或經營者,早在上世紀末已機先跨海投資。最為轟動的就是台塑集團王永慶董事長欲出資百億新台幣投資大陸醫療服務市場,震撼了兩岸的醫療界。從此,許多企業紛紛在大陸成功地投資興建大型醫療院所,這些案例與經驗,都深具參考價值。

二、近幾年來從東南亞國家興起的「醫療旅遊」(Medical Tourism)風潮,正方興未艾,這是結合旅遊休閒與醫療保健的新興產業。根據觀察(Bookman & Bookman 2007)在2004年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等國家都有數十萬人次來自國際的患者,且每年都維持高成長。在台灣醫療旅遊產業藉由政府的推動與價廉物美的醫療保健優勢,期待未來三年可達到服務十萬人次,創造達新台幣70億的產值。(王榛驛2007)事實上,近三年來因兩岸關係和緩,開放「陸客」來台觀光,人數日見增長,今年可望突破200萬人次,其中從事醫療旅遊者,雖未正式統計,但亦有所聞。而今年開放「陸客自由行」後,醫療旅遊活動,當有增無減,將為台灣醫療產業市場,開創無限商機,這是台灣的機會。

三、要讓兩岸醫療合作開花結果,必須從兩個面向著手:一是精神層面,首先要知道醫療產業既列屬「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服務業的消費者是以「人」為對象,所以從業人員應從「人本」與「誠信」出發,重視消費者權益,同時也要培養消費者的忠誠度,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如此才能建立業者與消費者的互信。二是實務層面,兩岸的相關法令應適度的鬆綁,法令規定的內容、醫事人員的養成過程、學歷認證、證照取得,應透過相互瞭解與學習,減少歧見與爭端,讓兩岸業者、消費者能夠良性互動,從而使兩岸消費者都能獲得最佳的服務。

綜上所述,我們深切體認到兩岸醫療產業的市場,具有無限的潛力,等待兩岸的企業家共同開發。尤其是兩岸的交流與合作不但要持續,還要擴大層面,從而共創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