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樂齡族群休閒社群行為發展趨勢工研院產經中心 IEK 張雨婷
工研院產經中心(IEK)自2010年始,每兩年即進行一次大規模兩岸銀髮族的消費及使用習慣調查,內容涵蓋範圍不僅在軟硬體與服務之健康消費,更深入中高齡族群在消費價值觀與中草藥及休閒活動等生活行為調查。2002年WHO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之策略應致力於高齡者在社會參與、健康與安全的目標,即著重身體、心理、社會三個發展面向。相較於成功老化,活躍老化在老年生活的自主及參與更加重視。因此,2014年的調查中,IEK在活躍老化中所提及的社會層面,便包含了探究兩岸重要城市各 600份樣本共9城市5,400份之中、高齡者50-75 歲且中高收入以上(家庭月收入)者,以隨機街訪進行,探索從事休閒活動類型、休閒生活型態頻率是否轉變與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度等。調查研究發現,兩岸中高齡族群在休閒時間的安排中,面對面接觸的社交活動時間,相較於過去參與家庭親人聚會與朋友聚會的時間逐漸縮減,取而代之的是興趣相關的社團活動時間,顯見興趣相關社團活動在每月的社交活動愈顯重要,平均每月2-3次。因此我們開始稱此中高齡族群逐漸樂於規劃自己的休閒時間,且樂於從事活動者為”樂齡”族群。
(一)台灣樂齡族群社群活動以從事動態活動居多
若以樂齡社群活動的性質,主要可以分為動、靜態活動,動態方面包含運動、旅遊;靜態活動方面則以教育(如語言學習、社區大學)、娛樂(電視/電影、音樂、唱歌等)及智力(象棋、麻將等)活動為主。樂於參加社群活動之樂齡族群,其動態活動方面,以家庭主婦和退休人士居多,通常以女性主導,拉攏另一半加入活動,而活動地點以社區活動中心為主要活動範圍,但也有以社區活動中心社團活動為社群擴張出發點,除原本參與的社團活動外衍伸出其他相關社團參與,例如社區舞蹈社團定期舉辦旅遊活動等,可以發現女性在社團活動的參與較男性活躍許多;旅遊活動方面,偏向進行國內旅遊,有從事國外旅遊者多半已有國內旅遊經驗。
靜態活動參與方面,該族群特性則與喜好參與動態活動族群相異,依不同的活動項目參與者樣貌不同。智力活動方面,性別以男性為主(64%)、地域則以台灣中部在靜態活動參與較高(28%)、活動地點則多在家中進行,從事其他活動則以社區中心為主;教育活動則以女性為主(65%)、集中在台灣中部最多(43%),南部最少(18%)、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者最多(46%)、職業則以未退休之白領階級佔該族群比重最高(36%),該學習場域以社區活動中心為主。此外,部分生活需要他人協助之高齡族群多從事靜態性家中之娛樂社群活動,例如唱歌等。
(二)中國樂齡族群社群活動在智力活動上明顯高於台灣
中國樂齡族群從事社群活動的樣貌,與台灣迥異,除了在動態活動與台灣相若,從事人口較多以外,靜態活動中的教育活動較少,但在智力活動上從事人口明顯的高於台灣,以成都地區聚集最多智力性社群活動(20%),推論因該地區棋奕活動較為活絡之故,相對來說,北京地區在智力活動族群人數較少;此外,智力活動社群的活動地點多在社區中心,即為中國的小區中進行;娛樂性社群活動則如台灣,亦多在家中進行。
動態活動方面,以運動社群而言,該族群多國中以下教育程度者、活動地點也多在社區中心,即小區中進行;旅遊社群來說,有從事國外旅遊者多半也常進行國內旅遊,以上海旅遊族群最多(23%),武漢最少(11%)。
總結中國與台灣中高齡族群在社群活動從事方面的差異主要有:中國樂齡族群從事社群活動以退休者較多、其普遍教育程度偏低、以社區活動為主且該族群對於家人依賴度相對較高。
IEK觀點
除了探究兩岸樂齡族群在實體社群活動上的活動行為與樣貌外,在研究中令人感到有趣的發現在於,原本對於科技使用不太熟悉的族群會受到同儕的鼓舞而開始學習,而實體社群中的社群成員因為學習後開始組成虛擬社群,也就是開始把實體社群中的行為實現在虛擬社群中,主要是情感依託、經驗分享、資訊告知、圖像傳遞和揪團找咖等。而樂齡族群除電話外,最多使用媒介則為即時通訊軟體,其未來逐漸在樂齡族群亦有取代電話聯繫感情的趨勢,主要驅動原因在於即時通訊軟體可以組成群體討論,亦可傳遞影像資料;樂齡族群接觸媒介第三多者即為社群媒體,台灣樂齡族群平均每周使用10次,以教育和智力族群相對多,約達12次;中國樂齡族群則平均為每周使用5次,以娛樂和智力族群相對多。
總的來說,樂齡族群在實體社群的活絡以帶動虛擬社群的發展,將構成樂齡族群在食衣住行育樂之獨立生活的便利營造消費趨勢,另一方面,該族群在進行活動背後支撐之健康關注,亦驅使對於衍伸之軟硬體配套需求,例如從事運動社群活動之樂齡族群對於生理偵測數據載具和社群平台之間的串聯。植基於此趨勢下,虛實合一的社群活動中尋求在活動進行下之軟硬體內容及解決方案,以及其中牽涉的服務設計,皆可成為業者後續探究的樂齡族群發展商機;此外,未來樂齡族群對於科技使用跨越鴻溝後,其獨立生活與便利需求產生困擾情況下,將形塑該族群在虛擬平台零售通路找尋特定產品消費的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