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川渝地區流通市場發展分析工研院 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郭大維
中國勞動市場結構自2008年實施勞動合同法後已大幅改變,過去是以廉價勞力吸引全球企業前往設廠,但在大陸人工成本日益高漲的環境下,已迫使台商在大陸的設點不再只考慮低成本製造為主,營運據點與未來發展轉變為重要的考量因素。部份台商如鴻海宣布將四川重慶做為未來可能設廠地點,其次就是轉往越南、印尼等國家,也有部份台商決定回到台灣投資。
中國地區因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持續推進,促使西部大城市如成都、重慶等地,消費力直逼東部的大城市,近年來,已吸引多家外商服務業的投資進駐,未來大西部的流通服務業市場將會是各大企業兵家必爭之地。
重慶的新規劃產業發展區域“兩江新區”,在土地、金融、財稅、投資、對外貿易、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管理體制等領域上能賦予先行先試權,不管對於外商或陸商企業投資都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這也將吸引台商擴大未來投資在大西部的金額,未來在重慶的消費力也將大幅度的提昇。
一、川渝地區經濟成長亦帶動消費動能
川渝地區無論在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可支配所得以及消費性支出增長率均不斷上昇,顯示出川渝地區的經濟呈現成長趨勢。居民的可支配所得提升,正同步反映至零售總額的成長,其收入增加並非只拉抬了儲蓄率,也有部分所得轉化為消費動能,故消費性支出亦隨之上升。
所得與消費提高也促進消費力增加,川渝地區的居民消費仍以FMCG產品支出比例最高,這也突顯了批發零售業在川渝地區具備良好的發展市場環境。由相關統計數據顯示,FMCG產品在2008年受到宏觀經濟影響較小,消費力成長曲線仍保持上升,在2010年受到景氣回升,FMCG產品會有更大幅的成長,另一方面也預計會帶動批發零售業的發展,連鎖零售店的拓展速度也會提升。
二、川渝區批發零售市場發展成熟
中國地區小商品批發市場數量成千上萬,競爭日益激烈。川渝地區2009年商品交易市場統計重慶市共101個,以批發為主的市場占53個,總市場成交額為1,084RMB,占總市場成交額83%。四川商品交易市場共90個,以批發為主的市場占65個,總市場成交額為616RMB,占總市場成交額80%。
川渝地區為通向西南市場的重要樞紐點,重慶與成都批發市場擔負著往四川、雲南、貴州、陝西或通往更遠的西藏等幾百個市縣銷售服裝百貨等商品。川渝區排名前百強的商品交易市場有三個,第一為重慶朝天門市場,其經營類型為集市貿易類,在全國商品市場排名45,交易額達156.4RMB,其中服飾專業排名第二,專業貿易排名38。
三、網路使用普及率上昇,網路購路發展為批發零售新興發展管道
隨著資通訊產業與網路的發展成熟化,近幾年來,中國大陸網路普及率與網民數大幅的上升,對於各城市與各產業而言,網路會是很重要的行銷推廣工具。由中國網路購物調查研究2010年1月統計數據得知,川渝地區的網民增速在全國排民分別為第6與第16名。從網路購物調查報告中分析得知,各地區在網路商業行為方面,以網路購物的比例最高,以西部地區來看,網路購物達23.6%。以購物的商品別來看,以服飾家居飾品的網購數比例最高,達61.5%,食品與保健品的比例僅占7.8%。可看出,對於FMCG產品而言,透過網路購物的方式比例非常少,但對於其它批發零售業,如服裝家飾品批發零售商,則可考慮降低店面的投資成本,將某些產品透過網路來進行多通路的銷售模式。
四、超市與連鎖便利商店經營為主要的發展營運模式
川渝經濟區大部份的都市人均GDP約在1000至3000美元之間,根據歐美發展零售業歷程而言,適合的流通發展樣態為超級市場與便利商店。而成都市與攀枝花市的人均GDP達3000美元以上,適合發展的樣態為量販店模式。而接近3000美元的重慶市也將會由超級市場和便利商店發展模式,逐漸進展為發展量販店,然而實際尚在外資企業強力拓展版圖下,無論成都或重慶均已有量販店的進入。整個中國大陸而言,人均GDP為3242美元,大陸整體發展會以量販店與購物中心為主要城市的流通發展模式。
目前,大型零售與連鎖企業集中在成都與重慶等一級城市。以重慶為例,主要外商投資企業有家樂福、麥德龍、百盛、太平洋與沃爾瑪等廠商,投資模式以合資跟獨資方式進入。在其它城市已有佈點,再進入重慶投資的有王府井、華聯、國美、元旦等廠商,投資模式主要與當地企業合資或併購方式。重慶本地企業投資的有新世紀連鎖、重百大樓與重客隆超市等,模式以互相併購成長,再逐漸擴大輻射至二/三級城市。
五、IEK觀點—川渝地區將成為兩岸流通產業拓展的新區域
1.川渝地區消費與流通市場潛力大
川渝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近五年成長率均達15%以上。2000至200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呈上升走勢,且增長率也是歷年提升,顯示川渝地區在消費品的需求方面逐年提升,對於批發零售產業擴長具良好的環境優勢。
川渝地區人均所得與消費提升,人均消費性支出也逐年提高,至2008年達22,000元RMB。雖然2008年消費性支出的增長率因金融風暴增速稍有減緩,但以消費支出的累計值來看,總值仍有提升。此外川渝地區之人均消費性支出占其可支配所得約占77%,高於中國其他省分與一級城市,可見其消費力不可小覷。以川渝地區的消費特性來看各產業發展,重慶與四川在全年消費支出中,在食品、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最高,可看出目前川渝地區仍以消費民生必需品為主,預計會成為消費性產品流通業競爭之地,也將引發外商與台商進入川渝地區設點之意願。
2.川渝地區通路發展更趨網路與多元化
隨著資通訊產業與網路的發展成熟化,近幾年來,中國大陸網路普及率與網民數大幅的上升,對於各城市與各產業而言,網路會是很重要的行銷推廣工具,因此新服務型態的需求也將逐漸增長,網路與行銷整合性發展也將引發各產品通路市場競爭之主要策略性工具。
由台灣與川渝地區通路曲線相比,可推測未來川渝地區之發展將比台灣快許多,之後幾年也將進入快速成長階段,而未來川渝地區批發零售產業所要面對的競爭將不會單純考量供給量問題,通路設點模式、產品與服務差異化與通路佈建等,將會是決定進入市場優勝關鍵。
台灣以製造能力創下高經濟成長,從50年代加工業、輕重工業而至90年代之IT產業稱雄於全球,時至今日製造業在全球化經濟整合與區域分工的趨勢下,台灣優勢正快速流失沉淪,逐步被其他區域取代。有鑑於此,政府也極力推動產業轉型,以六大新興產業「觀光旅遊」「文化創意」「綠能產業」「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精緻農業」為未來發展主軸,藉由政府部會的資源投入,導引產業同步發展,建立以軟實力、服務導向的新價值。但啟動至今,各新興產業僅具初步成效,且多停滯於萌芽階段,離構建台灣優勢的最終目標還有極大的差距。
六大新興產業中之「觀光旅遊」「醫療照護」「文化創意」「精緻農業」有一個極大的共通性,均屬於「體驗經濟」(The Experience Economic)的範疇。「體驗經濟」的概念是由Pine與Gilmore在1999年提出,他們以四個階段來詮釋不同的經濟發展過程,從初期以農業為主的「農業經濟」,演化至商品為主的「工業經濟」,進一步邁入重視服務品質的「服務經濟」,二十一世紀則由服務經濟延伸至以使用者體驗構成的「體驗經濟」。體驗經濟的本質是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環繞著消費者,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其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創造出的體驗是令人難忘,創造出無可取代個人感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