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服務業在「十二五」計劃中誰賺到人民幣?台灣省建築師公會臺北縣辦事處主任、中國南京大學建築博士 朱午潮建築師

中國是從1953年開始制以五年一個時間段來做國家的中短期規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就簡稱為“一五”。而2006-2010年這個時間段剛好是中國提出來的“五年計劃”的第11個,所以我們也就叫他做“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簡稱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它的時間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規劃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二五」規劃的起止時間為2011年至2015年。按照歷史經驗,規劃編制工作大體包括前期調研、編制起草、論證銜接、審批發佈四個階段,當前第一階段業已完成。「十二五」規劃是中國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後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進入下一個甲子年的新發展規劃,應對中國日益凸顯的結構失衡、貧富差距大等問題將成為制定規劃的重要著眼點。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會議強調,「要著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會中所謂新興產業,即鎖定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等等七大行業。在全球氣候變化及環保節能當道下,加上中國「十二五」時期即將來臨,可以預見這七大產業將成為中國政府下一階段的扶持重點,是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寵兒。十年後七大新興產業產值占中國GDP比重,將從1%躍升至15%,產值預估將上看人民幣10兆元。

由上表中可看出,在中國推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同時,台灣也不約而同的發展六大新興產業。依行政院2010年3月26日宣布,六大新興產業將由生技產業帶頭起跑,期望能在國際大環境不佳的情形下,提升產業競爭力,突破出口困境,藉以擴大市場規模、提升產值,帶動新興產業商機的開拓。兩岸的志向一致,卻是讓台灣備受相同發展的威脅。中國政府將鼓勵中小型的企業整合,成為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並於企業審批的過程中,吸引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進駐,企圖阻擋較無競爭力及污染性的中小企業,朝向大型化、國際化方面發展。中國在表面上看似商機無限,但是很多的領域中,台灣只有看得到但不一定吃的到,或許只有旁支細節大陸企業不要的。在兩岸相同競爭中,短期看似大有機會但危機似乎大於機會。最後可能因為競爭力不足而成為大陸企業的代工「憐」鎖商,僅僅取得微薄利潤罷了。台彎廠商也可把握中國未來標準建立的機會,藉由中國市場及參與標準建立,進而擴充至全球市場,成為全球物聯網裝置主力出貨地。

因應世界貿易組織中「服務貿易委員會」之要求;建築服務業此項目包括所有建築服務,除下列分類在都市計劃及景觀建築服務項下外,如諮詢及規劃(86711),設計服務(86712),合約行政管理服務(86713),設計及合約行政管理服務(86714),及其他建築服務(86719)。舉例從2011年開始,台北縣都市計畫委員會在2010年10月中旬做出明確規範,2011年開始,建案只要超過5千平方公尺,需送「台北縣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議的建案或建築空間,申請建造執照,規定要在屋頂「設置綠能設施或設備」,其中包含了屋頂綠化及太陽光電屋頂設置,初期目標是把新北市內屋頂違建、既有公寓大廈及公有建築物轉型為綠能屋頂,未來,新北市整體開發地區全面推動後,預期有面積超過100公頃以上的綠能屋頂。其建築服務業似乎在「綠色能源」及「文化創意」項目上有沾上一點邊,但在所有行政配套措施不完備的狀況下,未能增加應有的設計費用,徒增建築服務業在本身的成本上增加卻不增加其收入,用意良好但配套不足而建築服務業無法獲利,直到真正的獲利新台幣時,可能尚待一段時日的觀察。

再者將台灣相同的規模的建築服務業納入中國市場中,中國未來5年計劃將重點放在刺激內需市場上,尤其是消費方面。將於加速城市化進程將為衛生保健及教育等非出口相關的領域創造更多需求。於中國成立公司須要有一定的門檻資質註冊,是否願意在如此大的內需市場中,從台灣移動至中國市場?中國鼓勵中小企業合整,但以中小規模為主的台灣建築服務業,是否真正的有意願?在以內需市場為主的中國市場是否可以讓台灣建築服務業賺到人民幣?在一連串的問號之前,雖不指望政府代表引領出擊,但亦未看到相關單位的輔導,在這一波人民幣浪濤中建築服務業是否可以得到局部的浪花,是一個值得再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