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力圖振作 再展耀眼的卅年現任媒體資深記者 劉芙芩

深圳特區成立已經滿卅周年,經濟表現令全中國大陸以及國際都為之側目,不過發展似乎面臨重大瓶頸而略顯疲態,為尋覓「第二春」踏入另一個充滿希望的新階段,拉動深圳經濟有更好之表現,中共國務院通過「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案,決心將深圳建設成一個包括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現代化大城市。深圳的城市性質,10年前定位是「華南地區的中心城市」,現在則樹立目標追求「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基於「城鄉統一規劃管理」大前提,國務院要求在1,953平方公里範圍內,以「三軸兩帶多中心」的架構,使城市功能更進一步向上提升,所謂「三軸」指的是深圳與整個珠三角地區各大城市的連結,向北連結廣州、東莞、惠州,及更往北的江西、湖南等地。向南加強與香港聯繫,包括深圳灣口岸、皇崗口岸、羅湖口岸及即將興建完成的蓮塘香園圍口岸。兩帶指的是:往西方向邁過珠江,向東與粵東聯繫,北部則與中山江門密接,南部與珠海、澳門兩個城市加強合作。同時加強對沿海地區的相關規劃及開發,善用岸線資源,將開發與保育並重,另外對於城鄉發展也要求做好協調的目標。深圳的城市定位明確有3個重點:確定深圳「經濟特區」定位、發展成「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國際化城市」。這一份對於未來10年的城市總體規畫,國務院要求深圳市政府遵照批覆文辦理,要求深圳加快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交通基礎建設,預期深圳人口到2020年最高不可超過1,10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內,要依照合理發展及佈局原則,逐步將基礎設施做得更完善並且擴大多機能城市功能。

國務院要求以公共交通優先為原則,建立大眾行走及自行車交通系統,針對用水、排水和汙水、垃圾處理設施進行整體規劃,堅持節流、開源、保護三者並重原則,積極開發新能源,使建設與環境保護都能兼顧而同步規畫,亦需嚴控高耗能、高汙染和產能過剩等「三高」行業發展狀態。國務院要求落實以人為本概念,關注民眾住房需求,同時要求統籌安排教育、醫療等公共設施,任何單位或機構都不得任意更改總體規畫內容,以提高城市建設及人民生活水平。深圳市委書記王榮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深圳經濟特區以每年平均25.8%的經濟成長率,累計創造高達5.78兆人民幣的國民生產總值。改革開放的路途上,深圳承擔了重要的改革開放先行先試重任,未來還要在特區這個「特」字上,努力實踐科學發展,不僅僅侷限於經濟,還將體現於政治及社會體制改革方面,先實現國際化、現代化目標,成為改革開放的示範城市。

自從大陸國務院批准深圳未來10年整體規畫後,深圳又再度受到投資資金的喜愛和簇擁,表現亮眼的相關概念股紛紛以大漲回應,例如萬科A、深華髮A、芭田股份、奧特迅等都連拉好幾支漲停板,其他金地集團、中糧地產、招商銀行、中國平安等股票也都出現相當漲幅,全球最大包裹運送服務公司UPS便打算繼5月份在深圳成立亞洲最大轉運中心之後,引進更高階的物流業科技及服務,帶給當地繁榮也給UPS業務更大成長機會,深圳想變成國際性物流樞紐,等於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有些人想起深圳剛剛發展之初,很多人眼望著隔海經濟繁榮的香港,願意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冒死泅泳過海以圖個溫飽,當時每天都有人意圖出境遭槍殺,或者被淹死而漂上岸,夜間不時傳來淒厲的警笛聲,想想過去再看看現在,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語。

廣州、深圳、香港是珠三角核心地區的脊樑骨,「前海深港合作區」,更是深圳產業升級的重要基地,一片樂觀和歡欣鼓舞氣氛中,部分專家提出警告切勿過於自滿。論述重點是深圳確實在中國的改革開放過程中表現突出,成為全中國的希望所繫,象徵著中國展現的典範與標竿地位,不過放眼與深圳有著相同目標,同樣想成為製造重鎮或金融中心的城市還有好幾個,比方說香港、澳門、新加坡、重慶和成都這些都市,都有相同的雄心壯志。就拿香港來說,香港的廉政清明、辦事高效率、嚴謹作為和走在前端的金融服務業,每一樣都有值得學習和借鏡之處,特別是民主制度及管理的體制,尚且不是目前的深圳所能辦得到的,專家建議深圳與香港相互融合,把先進知識與作為學全了,再嘗試走出更漂亮的另一個卅年。

由於大陸國務院批准將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深圳市,因此深圳打算撤銷被批評是發展障礙的「二線關」,實現關內外一體化目標。受益於特區面積獲准向外擴張,除特區內的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之外,寶安區、龍崗區、光明新區等三個區總共1,553平方公里的土地,將納入特區版圖作整體規劃,將使得深圳面積將擴大4、5倍之多,從現在的395平方公里激增為1,948平方公里,未來將比香港的1,104平方公里還要大,開發的水準和潛力都相當高,對於帶動投資和消費必將起很大作用。深圳特區內、外的經濟發展落差一直為人詬病,區內服務業比重超過八成,人口成長快速,土地、住房取得不易,房價隨之節節攀高,相比之下特區外明顯開發不足,製造業仍是經濟主要模式,兩者有天壤之別,於是有區外一棟屋比不上區內一張床的說法。現在既然一體化即將實施,製造業、服務業將互補有無融合,不平衡的發展畸形狀態將扭轉過來,掃除了深圳朝大都會發展的阻礙,可以樂見經濟將大幅轉型,多年來給當地民眾極大困擾的「一市兩法」問題可望迎刃而解,行政、司法及權益保障出現歧異等困擾將不復存在。

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前往深圳考察時發表談話,強調若沒有改革政治體制的保障,就沒有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且必然無法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最終將會是死路一條。他說:「在這個關乎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事上,我們不能有絲毫的動搖。」認為改革開放是決定現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必須走的道路。應不等、不靠、不空談、不爭論、不折騰,勇於實踐敢於開拓,只有開放兼容,國家才能富強,閉關鎖國必然落後和挨打。要繼續解放思想,不能倒退,停滯和倒退會葬送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且違背人民的意志,最終只會死路一條。沒有鄧小平同志就沒有改革開放的今天,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就沒有深圳的今天。從溫家寶說法看出,政治體制改革將置於各項改革的首位,並且是現代化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亦即深圳的發展成就,確實是改革開放實踐的成果,而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聯性,不能停留在「坐而論道」的階段,大陸地方官員不能為求局勢穩定,而放棄改變時事、掌握契機的大好機會。其實要改革政治體制難度非常高,放眼全球任何國家都一樣,尤其類似大陸這類共產國家更難,恐怕需要極大決心和施行的勇氣,哪怕遭遇保守派抵制也必須強加克服才行。聽到溫家寶這番言詞,筆者頗為感動,感慨於一個國家必須要有強而有力的領導中樞,而那位領導人要有大智慧與真知灼見,要有能力看穿迷霧、洞悉時代潮流,他的一言一行影響國家發展和未來前途至鉅,甚至國家的興衰都掌握在他的手掌之中,今天溫家寶似乎也有那股令人欽佩的膽識與魄力,或許歷史將評價他就是第二個主張改革開放的鄧小平也說不一定!有位學者說開放對經濟的助益超過改革,只要抱持開放之心,搭配改革步伐,兩者在某種程度上達到均衡,便可吸引資金、技術和經驗進來,從而經濟就能發達起來。這種說法似乎蠻有道理的,因為改革若在池子裡改革,改來改去永遠都侷限於池子當中,根本不會有大格局,當然也沒有前瞻性,那麼改革的成效實屬有限,像溫家寶這麼有使命感的領導階層,試圖創造一個適合中國的政治制度,重視國際潮流走向卻不堅持固有成見,深刻瞭解開放和改革對中國的重要性,敢於改革、敢於突破,並且真的能夠務實推動,那份決斷、那股堅毅之心,真的很值得讚揚,中國人就需要這樣的領導者。

深圳的重要產業「現代物流」對當地經濟貢獻卓著,使深圳大步邁向世界級的貨櫃樞紐港、大陸華南地區吞吐口岸,還將成為亞太地區物流樞紐。當地海關嘗試擴大保稅物流的作為,從沙頭角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再到目前號稱功能最齊全、最優惠便利的保稅港區,大力支援港區建設。現在深圳有3個保稅區、1個保稅物流園區、2個出口加工區、1個保稅港區,市政府規劃延伸加工貿易產業鏈,要做大物流、做廣物流,前海灣保稅港區業務量已經拿下全國第一,超過150家報關業者申請在區內經營業務,不久的將來勢必需要再擴大或調整園區規模,以因應實務需要。深圳最高大樓「京基大廈」樓層總高度441公尺,將是僅次於上海環球金融中心492公尺的大陸第2高樓,預計明(2011)年12月正式對外使用。興建過程中,1,500名工人一起動手,第20層以下每4天完成一層,從20層以後超高速度地每3天完成一層,自第77層開始將以每2天一層效率,展現「超強」的「深圳速度」,完成後內部空間將分設商用辦公室、超高級酒店、大賣場,可望吸引金融保險業進駐,成為深圳最重要的商業大樓之一。8月25日總投資達1,053億人民幣的60項工程同時開工,算是給深圳的大禮物,象徵意義要把深圳經濟推上新高峰。60個大項工程包括民生、能源等,市政當局決心再造新蛇口工業區,將太子灣郵輪母港建設成水上門戶地標,建設完成後將可停泊15萬噸級大型國際郵輪多達17艘,可同時接待760萬人次旅客。現任市長許勤說,深圳正試圖轉變產業結構,蛇口網谷主攻網絡信息和科技服務項目,「海上世界」以服務商務人士及休閒旅遊需求而設,以及研發能源與化學的實驗室等,深圳市政府的雄心應該清楚可見。

深圳已經度過風華絕代的卅年,未來如何走出更漂亮的另一個卅年呢?有位評論專家說得好,這裡引用他說的話:深圳特區在最近十年已無「特」字可言,幾乎沒有新的「改革開放」,要如何再把「特」字擦亮?必須再次率先「改革開放」,而且是在社會和政治領域裡,再一次冒險犯難,才有可能把深圳特區的「特」字擦亮。那位專家說得對,唯有不斷創新,拿著「開放」這把利器,從事經濟、政治及社會改革,消除浮濫和箝制的法規制度,為塑造清明政治、追求人民福祉作為目的,「改革開放」才不會流於口號或者是荒唐可笑的大帽子。「30而立」不容易,如何引領大陸改革開放事業邁入新階段,不只大陸各省市在看,台商也正在密切注意。大多人注目的焦點聚焦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因為「改革」是手段,其基礎是「開放」的觀念、眼光和胸襟,溫家寶總理視察深圳時說的話點了「一把火」,輿論多方揣測認為或許是「風向球」測測大眾的意見「水溫」,也看看保守派反對的強度若干,也有人認為是國家主席胡錦濤授意或默許,確實有心要踏出這一步。不管是兩種中的哪一種都應該是好事,大陸國家資源雄厚,只要中央下定決心,推動改革的速度將又快又穩不是難事,經濟改革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政治改革才能奠定國家長遠發展基礎,藉由改變社會型態為改革政體打下基礎,大目標是還權於民、還政於民,倘能切實力行,新的卅年很可能就看得到美麗的花朵綻放和豐潤的纍纍果實,同樣身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期盼看見這樣好的結果,也深深期盼朝良性趨勢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