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面對工資調漲 台商覓生路榮佳企業推廣組組長 陳羚螢

日商企業歐姆龍(Omron)設在廣州的汽車電子零件廠,於7月份發生數百名員工要求加薪而罷工的事件,對當地產生極大震撼風潮,相同情況也發生在阿茲米特(Ezimite)佛山汽車零配件廠,加上更早之前的豐田(Toyota)天津廠、本田天津廠、天津三美電機等罷工事件,顯然大陸勞工意識抬頭,動輒要求加薪三、四成才繼續開工,給資方相當沈重壓力,若順其意必然會傷及本身營運,若不順其意則工廠運作將無以為繼完全停擺,此種漫山遍野迅速擴散的燎原之勢,將來到底該怎麼做?怎麼收場?正迫使在大陸辛苦經營的包括台商在內的外商們,必須儘快慎重地做出抉擇。

大陸各地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的舉措,已經有27個省市宣布正式實施,首先從江蘇發動,僅剩甘肅、貴州、廣西、重慶還沒公布調整方案,不過時間大概就快了。27個省市中以上海的標準1,120元人民幣調得最高,調整幅度則以海南的37%最大。自從大陸全國總工會八月初宣示要以2012年為普及工資集體協商的目標年,試圖解決所謂的「三不」問題,即:老闆不願談、工會不敢談、員工不會談。隨後,經濟大省廣東率先公布《廣東省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指引》,要求勞資任何一方提出主張後,對方收到通知必須於15日內回覆,若無正當理由則不得拒絕。該集體協商指引規定雙方參與協商人數應相等,由3至10人組成並推派一名首席代表負責,代表在協商期間若剛好勞動合同期滿,將自動延長期限至協商終了。尚規定在協商期間,無正當理由不得將參與之代表調職或辭退、解雇,當工資集體合同開始生效,企業主應於5日內公開向全體職工公布,有效期間可訂為1年至3年。

大多數台商感受到愈來愈強的經營壓力,工資拉高、通貨膨脹造成原物料成本增加、環保意識抬頭造成設廠更不易、抗爭事件逐漸增多,大型企業有辦法將成本轉嫁給下游廠商共同吸收,或者口袋夠深的企業家覺得不過是小事一樁可能一笑置之,不過中小型企業負擔之沈重和感受可就完全不一樣了,許多企業擔憂情勢若持續惡化下去,大家等著瞧,繼金融海嘯後新一波的倒閉朝恐怕很快將會出現,不僅珠三角遭逢如此重大「災難」,長三角鐵定也躲不過。距今不過僅剩兩年時間,工資集體協商指引將全面於2012年實施制度,因為限制企業不准解雇員工,等於變相同意勞工有罷工權,只要十分之一員工連署便可要求進行工資協商,且資方不得拒絕,如果勞方動輒要求加薪,覺得「比上不足」或一個不如意時,就結合同伴發動罷工,當局應以前瞻眼光先作思考,否則屆時政策鼓吹的「勞資和諧」恐淪為空言,爭議事端頻起更將永無寧日。

時間回溯到80年代台商開始前進大陸當時,大陸正全力推動經濟,因迫切需要資金挹注,非常期望台商設廠經營,不管製造業或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都不在乎,只要能趕快有效帶動經濟發展,對中央政策有交代就好,當時偷跑的台商只要表明投資意願,帶著鈔票到發改委去,幾乎要哪塊地就圈給你哪塊地,設廠優惠一籮筐,就怕你不去設廠。無論中央或地方政策法規,絕大多數都是偏袒資方,在高張「經濟掛帥」大旗之下,什麼都好談,可以說要什麼有什麼,那個年代裡台商真夠吃香喝辣的。轉眼二十多年過去,時過境遷快得令台商難以接受,煙花三月突然變成冷冽寒冬,還以為猶在夢中!曾幾何時勞工變得最大,什麼「騰籠換鳥」,什麼「新勞動合同法」、「工資集體協商指引」,每一樣都這麼陌生,每一個都這麼「傷人」,經營環境陡然變得好差,國務院頒佈全國性的《工資條例》,但每個地方實施差異性卻很高,根本令台商無所適從,想正常經營竟成「天方夜譚」。大陸台商協會估計每年有上千件勞資訴訟待審理,一些惡質律師清楚企業主最怕上法院,頻頻以訴訟當作威脅工具,甚至鼓動勞工儘量告,要業主花錢消災,肯「認衰」出錢阻攔興訟的大有人在,結果更助長情勢惡化,劣幣逐良幣的結果,黑心律師越來越多,台商當然也更不堪其擾。

2008年金融海嘯如火如荼時,企業拿到的訂單突然銳減五、六成,不堪有出無進的情況,只得大幅裁員因應,光深圳一地據估計就裁掉兩百多萬人,被裁的勞工頓失依憑只得回鄉碰碰機會,誰知金融海嘯來得快去得也快,2009年下半年訂單快速恢復,有的還超過原先水準,為了消化激增的訂單,企業又大舉招募員工,怎知大批回鄉的勞工受到地方政府大力安置就業機會,協助返鄉農民工擴展就業領域、提供創業資金需求,在家鄉工作免去勞苦奔波之苦,又能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當然不願意離鄉背井出外找頭路,幾百萬個生產線作業員位置空著,導致缺工情況雪上加霜,農民工不再嚮往沿海大城市的高工資,因內地雖然工資略遜一籌,但與沿海地區其實相去無多,能在自家附近工作豈不是樂事嗎?缺工與工資上漲既然已成為常態,面對這樣糟糕的窘境,近七成港商表示會逐漸將生產改為自動化,以機械代替人工操作。近兩成港商考慮遷離珠三角地區,往內陸或中西部遷徙,不過想去的地區發現有基礎建設不足、物流成本過高或產業鏈尚未建立等缺點,因此可行性偏低,不到一成有計畫搬離大陸到東南亞國家去。日商面臨的情形大致差不多,因為憂心生產成本大增,本田汽車零件廠罷工事件野火燒身,都在尋思到東南亞地區新設或擴充營業據點,越南是大多數廠商的首選,泰國也列為優先選項之一,縱使東南亞也並非沒有工資上漲問題,但權衡工資和擴大需求兩者輕重優劣之下,也只好先走一步算一步了。

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ECFA)明年元月生效,政府希望多多鼓勵台商回台投資,亦即大眾所說的「鮭魚返鄉」,特別是加薪潮加上罷工潮一波波怒潮洶湧而至,投資環境不諱言已然趨向惡質化,大家都知道要趕緊轉型,使技術和產品提升到更高更新一層的階段,但要轉型豈是易事,資金哪裡找就是第一道難題,普遍還存在缺乏人才、設備資源及穩固的技術。從事的若是低階製造技術類型,要跨越技術門檻不容易,若仍留在原先範圍內「遊蕩」恐怕難有活命機會,回台確實是可選擇的道路之一,但放棄苦心經營多年的人脈、上下游廠商合作關係、好不容易建立的貨品通路等等,幾乎等於放棄大陸市場,一旦離開後,將來連想回頭再「反攻」的機會都沒了!許多在大陸生根十幾、二十年的老台商說,就拿大陸這一塊廣大市場來看,台商的機會其實比外國企業多得多,終究台商佔有同文同種、血緣相同、文化和語言相近的優勢,在這個兩岸難得關係和緩的時期,放棄大陸市場非常不智,選擇回台灣要考慮的情況很多,轉移廠址到越南、泰國或印尼更是不切實際,政府輔導台商的政策不明,連機關承辦人都搞不太清楚,台商更是一個頭兩個大。因為不確定的政策、不明確的目標,再加上不知何時才會公布的措施,使得政府呼籲「鮭魚返鄉」立意雖佳,卻變成多麼地遙不可及!

面對工資升高的因應之法,有台商消極以對,也有台商積極迎戰,所謂積極是指加強以往比較不注重的員工培訓工作,把訓練好的勞工放到生產線上,可提高生產率和產品良率,如果要在生產率高、工資較高以及生產率低、工資較低兩者選擇,當然以生產率「雙高」為優先,若被迫內遷,短期還可苟延殘喘一下,長期來說仍然要走向轉型升級才行。從今年初大陸的「民工荒」可以看出,大陸總體經濟環境正產生「質變」,低工資問題被拿到枱面全面進行檢討,當地政府單位「工具」多得很,企業必須調整產業結構,否則恐怕將被迫接受遷址或關廠歇業的命運。

現在當大陸勞工薪資大幅增加,台灣高科技人才薪水原地踏步甚至變相縮減,天平兩端的高低出現反方向傾斜,對台灣人才流失是非常不利的,企導致將業競爭力重大衰退,想留住優秀人才要設法拉高薪資水準還要增加福利,這些需要企業主細加考量。中國大陸土地遼闊人口眾多、內需市場商機無限,是她最引誘台商前往的利基,處處有賺頭又處處有危機,看在眼裡什麼地方似乎都可以做生意,就容易讓人迷惘,眼睛看不清便容易「誤入歧途」,成功的老台商建議要投入當地市場,切勿假手他人而必須親力親為,切忌人云亦云,要開創與眾不同的商品特色,不要打「紅海」戰爭,集中火力專注於本業擁有優勢的強項,打價格戰絕對勝不了當地人,要把know how實踐在企業裡,讓想「學習」者永遠追不上,只能跟在後面「學習」,那就成功一大半了。台商在大陸打拚是辛苦的,大家都期望獲得政府關愛的眼神,既然兩岸已經建立起對口的海基、海協兩會,又催生經合會組織,馬上將有直接對口機構,應該主動探求「商隱」謀求解決之道,相信這才是商界最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