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區域經濟整合中絕不會缺席榮佳企業推廣組組長 陳羚螢

香港各界不久前才剛剛慶祝回歸中國13周年紀念,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為香港民眾帶來既矛盾卻又繁榮進步的相異感受,出現在街頭的景象是繁華具有活力的,這與當初1997年剛回歸時大眾擔心的結果有極大差異。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認為香港社會充分多元化,有多達115個國家在香港設有領事館或領事代表,如此多的不同文化和經貿關係,確實激發出很多新觀念和新思維,多年和平共存地生活下來,融合與共生給香港激發出更多元的文化,不僅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未失,還揉入西方文化精髓,彈丸之地的香港充分具備了國際觀的視野。

美國知名的華爾街日報調查顯示,香港的經濟自由度全球第一,遠在新加坡、澳洲、紐西蘭和愛爾蘭之上,綜合評分方面,從商業自由、貿易自由、政府支出、財政自由、投資自由等標準作分析,香港拿下89.7分的高分,而台灣僅得到70.4分,居於全球第27名,對岸的大陸則得到51分,排名為全球第140名。眾所皆知香港的服務業相當發達,尤其金融業異軍突起,服務業對GDP貢獻度超過九成,金融業是其中的翹楚產業,已經是區域的金融中心,還稍遜於倫敦和紐約居於全球第三,但是大家切勿小看了這第三名,可是由幅員小的地方創造出的優越成果,基礎點的不同,還能夠和倫敦及紐約這等大都會相較量,交出的成績實在稱得上了不起。匯豐集團(HSBC)今年元月將把行政總裁的辦公室從倫敦遷移至香港,摩根大通也把銀行部門的國際事務所從紐約逐漸轉移到香港去,很明顯可以看出香港的國際地位仍很穩固,雖然兩岸直航產生若干殺傷力。以往受限於兩岸政治對立情況,台灣方面堅決實施間接通航,當時香港與澳門著實受惠不小,但去年馬英九總統推動大三通直航登場,經過香港的轉口貿易一下子掉了近五成,使香港特區政府驚覺情勢必須立刻加以改善,於是派出大批友好訪問團來台,包括貿易發展局和公協會、企業組織等,尋求與台灣更多的合作機會。

一年多前全球性金融海嘯發威時確實曾經重創過香港,不過拜CEPA之賜,大陸給予香港相當多幫助,再加上香港懂得化解困難和迎接挑戰,所以經濟下墜後迅速拉高,仍維持成長態勢,經過小幅度下修後又再度奮起直衝,維持成長之餘尚保持著續航力道。有時候真的很難想像,一顆「東方明珠」,從轉口貿易起家,歷經加工製造出口的階段,重視服務業發展,再晉升為國際級的金融中心,或許掌握住時勢發展趨勢,體認到自身優勢所在,是香港賴以成就今日傲人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新加坡同樣正在加快成為金融中心的步調,亦步亦趨地緊緊跟隨在香港之後。新加坡同樣以高自由度著稱於世,給予外商相當大優惠,甚至敢於放寬博弈產業的設立。聖淘沙度假賭場以及金沙(Sands)集團斥資57億美元在濱海灣開設賭場與酒店,兩家國際重量級豪華賭場,讓新加坡形象開始扭轉,此外的資訊科技、生技製藥和電子業等欣欣向榮,強化經濟競爭力的企圖心非常強烈而且明顯,鄰近國家奮起直追的威脅必定教香港感到坐立難安,但不安歸不安,若無法拿出有效而且具體的策略擺脫掉對手的威脅,「坐而論道」可是絕對不可能有機會的。

一般人經常所說的「機遇」,簡單的說,就是在一個好時機,抓住發展的可能,把可能轉變為現實。香港經濟實力和活躍性,多年來在全球都是高居前茅的「優秀生」,金融風暴雖然讓她受創頗深,但一轉眼她又蹦到前頭去了,這就是生命力與活力的展現,也是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居安思危、洞燭機先。香港擁有高階服務業發展機會,把工業、製造業深入大陸內地後,香港更是將服務業發展得淋漓盡致,提升香港和大陸內地緊密連結的程度,深化了兩地的供應鏈關係,同時亦強化了雙邊所組成的區域競爭力。目前特區政府正緊抓住金融風暴後期難得的機遇,打算再創景氣榮耀。在香港擁有廣闊人脈、與台灣政商關係良好,身兼「港台商貿合作委員會」主席的李大壯先生,不久前接受台灣媒體專訪時說,香港的競爭優勢包括金融、旅遊、海空運等產業,兩岸已經見到新局,台港有必要重新組合更適合的產業合作,以創新思維開創全新合作關係,儘量開啟更深層次的交流。他本人面對未來趨勢抱著非常樂觀的態度,同樣也獲得相當多啟發。

香港於很多場合表現希望強化金融中心地位的意圖,比方說六月份在深圳召開的粵港金融合作閉門會議,財經事務局梁鳳儀副局長便明白表示廣東和香港應該重視全球經濟由西向東傾斜的事實,抓緊時機把香港打造成為大陸華南地區的金融霸主,塑造香港在三部分:融資、資產管理和人民幣離岸業務等三大中心。梁鳳儀副局長的說法是希望靠廣東這個大陸經濟第一大省的力量,將龐大財富作為實力後盾,以香港作為融資等業務的龍頭,包括資產管理方面的產品開發,在兩地共同開發REITs業務。其實或許聽在廣東高幹耳中稍微有些刺耳,似乎擺明有點瞧不起廣州、深圳或上海的意味,但是香港累積多年經驗居領先的地位卻是不爭的事實,想要當老大也真的無可厚非,只好暫時悶不吭聲。新任深圳市長許勤博士曾在一場記者會中公開表示,深港未來合作方向是共同打造現代服務業,眾所矚目的「前海開發」則列為重點,至於河套區開發亦正在緊密接觸中。許勤說深港簽署合作框架協定內涵的現代服務業,主要有四個方面:現代金融業、現代物流業、科技專業服務、信息服務業及文化產業。深圳期望靠著「前海開發」推進當地經濟,成為新的耀眼增長點,進而拉動深圳GDP在2020年能夠達到1,500億元人民幣。

根據大陸中國社科院針對兩岸城市競爭力作評比,將政治、文化、經濟、環境等項目列入細項分析後比較,排出去(2009)年兩岸前10名的城市排名,依序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天津、高雄、大連、青島,其中珠三角和環渤海各有3個城市入榜,總名次香港第一,台北則是第五名,香港、深圳的綜合競爭力(包括人口稠密程度、工業化程度、經濟規模、經濟效率、發展成本、產業層次和收入水準等)遙遙領先,北京雖是全中國的政治中心,又是北方最大城市,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家數全國第一,可是金融貿易開發程度仍嫌不足,貿易自由化尚有很大成長空間,所以排名稍微落後。嚴格來說,廣東地區第三產業(服務業)產值已占GDP約為47%左右,以金融、物流、旅遊、資訊科技、商務服務最具代表性,在全大陸算是具有較高水準,但比起香港和台灣還有一段差距。專家認為粵港澳地區的金融體系個別獨立,缺乏完善的合作機制來進行整合,監管制度若能加以打通形成流通性高的健康發展環境,將對三個城市都相當有利。以香港最大的競爭對手新加坡為例,相對較清新的空氣、較人文的交通環境,以及僅三分之一的房地產價位,當然對外商企業有更大吸引力,亞洲商品交易所選擇新加坡落腳,便可看出端倪是一個明顯的範例,優良跨國企業寧願選擇新加坡而放棄香港其來有自,這也是香港感受到威脅的重要原因之一。香港貿易發展局公布離岸貿易活動調查結果,統計經由香港轉運的比例從56%下降至51%,貨品進口再出口比例下跌5%,香港甚為倚重的物流業顯然有所消褪。與香港貿易型態類似的澳門同樣重視物流發展,物流成為近年澳門發展最快速的行業,自從港珠澳大橋決定興建,港澳和大陸內地有了更多合作及互動機會,藉助大陸這個「世界工廠」的強大優勢,港澳都想強化物流配送方面能力,在國際物流供應鏈佔據重要樞紐位置,香港特區政府定位未來發展為國際性物流樞紐,港澳兩個地方既是合作又是競爭關係。

經濟分析師指出,香港重要服務地位仍將持續,高階服務帶來高薪、高素質的趨勢還會繼續增長。但是,國際經濟局勢不斷變動,大陸工資不斷走揚,從富士康、本田汽車零組件廠開始,勞資爭議事件時有耳聞,對於將工廠移向大陸的香港企業而言,恐怕必須有一番新思維和因應對策才行。以經濟戰略佈局分析,珠三角地區的港、澳和廣州、深圳,四個城市或許可稱為禍福與共,合則兩利,誰都不能自限於邊緣化處境,經濟貿易上更不能劃地自限,現在大陸經濟起飛,從沿海一線城市作開端,人民所得快速增加,中央又有勞工收入倍增計畫,吸引大批外商群聚,幾乎全球大企業都在上海設點,對香港當然是有著沈重壓力和強烈危機感的,不過香港是全球IPO股票發行最多的地區,人均所得遠超過台灣的一萬七千美元達到三萬美元,欲保有競爭優勢,就必須迎接上海、澳門、深圳,以及已經兩岸直航並且簽署ECFA的台灣挑戰。從來沒有人質疑香港地位會在短期內改變,百餘年累積的基礎絕不會一夕丕變,但也不能不居安思危面對可能的威脅,港人和特區政府並非不瞭解這個道理,選舉恩怨和政治現實問題,還加上大陸中央的主控意志,都會影響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得不妥善佈局才行。港澳幾十年來受惠於中轉地位帶進可觀貿易額,現在兩岸在2008年底實施大三通,現在又完成簽署ECFA,港人擔憂可想而知。極度敏感的金融機構已陸續將重心轉向大陸,將香港據點人員編制縮編,由於相當份量的台商業務萎縮,為了追求獲利,導致銀行被迫做出這種舉措。

當然港人不用太過於擔憂局勢的趨向不利,因為區域經濟整合中香港絕不會缺席,東協+1開始運作,即將登場的還有東協+3(包括日、韓),中國大陸憑藉政經實力當然是主宰的「老大哥」,而這塊東亞經濟自由貿易區擁有多達19億人口,國內生產毛額將近6兆美元,每年平均貿易總額約4.5兆美元,原先從香港出口到東協國家的貨物不會有太大改變,反而將吸引從事服務業的外資到香港設立中繼站,對香港服務業有利,這樣的商機短期內尚看不出有改變跡象。香港最大優勢是自由化,掌握住交通樞紐地位,將來的發展境界決不至於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