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非易事 台商發展遇瓶頸榮佳企業推廣組組長 陳羚螢

富士康員工連12跳事件,及本田變速箱廠勞資薪酬糾紛,雖然最後以加薪消弭了事端,但所代表的深刻意涵,卻引發大陸極多台商和外企圈的嚴重憂慮,開始慎重考量未來企業經營方向,甚至是否還選擇繼續留在大陸這塊地區營運,都已經納入考量範圍當中。「時勢改變、情勢所迫」是台商們共同的感受,面對勞工權利意識抬頭,和國家從法令、政策等方面下手增加勞工的薪資與福利,致使大陸不再是企業眼中最佳的經營「寶地」,勞力、土地等低成本優勢的光環亦逐漸褪色,突然間幾年前相中這塊土地的優點怎麼突然間不見蹤影,想擴展事業規模處處掣肘,似乎有愈來愈多的繩索緊縛上身,不禁令企業主心生徬徨之感,連帶對未來長遠打算多少都出現些焦慮與猶豫。

富士康股價連日重挫,母公司鴻海集團及集團旗下子公司股價均躲不過事件衝擊而出現長黑,為引起國內外媒體聚焦的接連墜樓事件作註解,累計下挫接近40%。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親自前往深圳坐鎮指揮,同意加薪三成紓解勞工積壓的不滿情緒。6月6日更宣布深圳廠區的員工基本薪資,亦將自10月1日起由900人民幣大幅調漲到2,000人民幣,兩波這麼大幅加碼動作震撼了整個外企圈,富士康此舉將吃掉年度獲利的1/3,每個月大概增加25億元台幣支出,金額還沒加計加班費等相關增加的支出,如此大的成本支出實在驚人,一些知名的外資券商都認為其他大量用工的企業都不要玩了,富士康樹立的標準可能有兩層用意,一是佔著自己的優勢打「市場戰」,其他中小企業想要募工更加不易,恐被迫往更西部的內地方向遷徙,二是洗雪「血汗工廠」惡名,改變大眾形象變成「幸福企業」,減少獲利但博得好名聲,兩相權衡的結果仍然利多於弊。另一家位於廣東的本田零組件廠,亦因員工不滿薪資過低從5月7日起集體罷工,要求廠方提高2,000~2,500元薪水,廠方雖提出兩個解決方案但不為勞方接受,由於生產線停擺,導致4個組裝廠因缺乏變速箱及有關零組件而被迫全面停產,結果也是資方低頭擺平,以工人目前工資基礎加35%,超過富士康加薪的30%,基層員工大約每月增加500元人民幣以平息眾怒,工人則同意全部恢復上工,歷時兩周的罷工行動終於落幕。本田願意答允勞方要求,主要著眼於大陸驚人的消費能力,光是今年第一季即賺進720億元人民幣。河南省平頂山市平棉集團傳出有數千名工人不滿工作條件惡劣,補償拿不到加上工資過低無法養家活口,工廠負責人又私賣土地意圖從中牟利,中飽私囊卻不顧勞工死活,工人們五月中旬發動圍廠罷工長達12天,這起事件並未見諸於主要報章媒體,僅從幾個城市論壇見到端倪,一般咸信是中央不想讓罷工風潮更加擴大,以免有樣學樣最終難以收拾。許多專家指這三起重大案件絕非獨立事件,將來因勞資對立激化糾紛或暴力衝突將層出不窮,端賴建立有效的解決機制加以杜絕於無形,最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站在農民工立場分析,每個月辛苦工作得到7、800元人民幣工資,扣掉病、事假被廠方預扣的薪水、租屋、家用支出、吃飯及交通費等,哪一樣不要錢,幾百塊收入連自己都吃不飽,更別提還要養家活口,而且工廠長久存在不公平現象,幹部收入遠比工人強得多,生產線的小主管和廠方領導幹部除正常薪資外還有暗盤,林林總總加起來至少3、4,000塊跑不掉,私相授受、擺不上檯面的做法耳語傳遞在勞工間,勞工不滿情緒醞釀久了必然會爆發。再從資方角度看問題,像富士康、本田這類屬於世界五百強的企業,究其原因選擇大陸設廠,不外乎人工便宜、土地取得容易又低廉,當地政府在招商引資時絕大多數一口答應提供極多優惠措施,企業想賺更多利潤,首先就是壓低生產成本,同時提高產品良率和毛利,一些力行管理哲學的生產事業,仍然沿用十幾、二十年前風行的「泰勒制」管理方式,卻碰上「九○後」看似美觀無異樣,實則心靈脆弱、一捏即爛的「草莓族」,對工作壓力和情緒管理承受度較不足,兩方遭遇,一方以強勢領導要求展現最高效率,一方離鄉背井忍氣吞聲賺取微薄薪俸,期待以加班、逾時工作換取更多收入和未來前途,不料日以繼夜工作換不到「明天會更好」,失落的情緒在幹部強勢領導下益發顯得脆弱,時間久了選擇「跳」作為解脫,也對人生的無奈發出最後的無聲抗議。

為人詬病所謂的「泰勒制」管理方式,是由美國工程師泰勒於工業急遽發展時創建的有效管理制度,主要以「量」作為衡量工人生產力的計算標準,也從而核算該付出若干工資的方法。基本上將體力最好、能力最強的工人所能達成工序所需的時間作為依據,從而訂出基本操作模式和工作量,工人能完成若干量便據以計算其工資,因而勞工必須藉著努力工作、加班勞動才能獲取更多薪水,生產線上只見每個重複做著相同工作的工人,或許一天反覆做著相同動作多達數千次,可說人性的溫馨和人與人之間的交誼都「淹沒」在生產線上,無法自工作中學習到任何有益的知識和經驗,「人」成了動作劃一的「機器」,沒有了溫度,更沒了溫暖。由於社會快速進步,類似這種缺乏人性,將勞工視為操作機器的制度,被唾棄為壓榨勞工血汗的「無人性」管理方式。精實管理制度確實能夠節省相當多勞力成本,一個人當兩個或更多人用,追求成本效益,效率提高也減少企業浪費,但是大工廠聘僱數以萬計的勞工,龐大的工人群容易因部分事端匯集成威脅資方的壓力,暴動、圍廠和抗爭都將造成企業無以估算的損失,這是現階段在大陸經營的台商和外企必須設法解決的問題重點。以往企業將大陸視作為廉價勞工的來源,情勢丕變後勞資關係逐漸緊張。富士康深圳廠聘用數十萬人,其中僅少數台幹,絕大多數是陸幹,無可避免有中階幹部弄擰了上層指示,致使上情無法下達,台灣有管理方面的優勢,不過民情有別,未必全然可以套用到大陸來複製,因此如何落實「在地化」管理,恐怕是企業主必須要修的一門課。位於廣州開發區的康師傅則表示,該廠5月1日即將最低工資從870元人民幣調高為1,100元,加薪並未影響康師傅的營運現況,富士康事件也並未造成衝擊,目前發展得還算穩健。

珠三角地區是大陸經濟重鎮,多年來對大陸GDP貢獻值極高,十餘年前開始便是台商前往設廠的主要地區,東莞、深圳和廣州附近已成台商聚集的大本營,去年國際景氣險惡,當地台商多達千餘家倒閉,大量缺工甚至高達300萬人的情況又加深惡劣局勢。現實情況加上政策限制愈來愈多、勞工意識抬頭,台商眼中的「淘金寶地」失去昔日光彩,簡直成了生存戰鬥的夢魘,有的移轉內地繼續奮鬥或者轉行發展,有的乾脆整廠輸出至越南另起爐灶,台商指出「產業升級」並非易事,不懂得產業知識不容易成功,人云「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不懂know-how而想換新行業談何容易?目前還是好好在管理方面下功夫才是正途。剛巧經濟部及中國生產力中心正輔導大陸台商做好精實管理,從而降低經營成本,如有需要可從官網尋求專人服務和輔導。

高科技產業帶來高收益,同時產生大量高污染廢棄物,廣東省深圳、東莞、珠海、中山等地今年來發生多起勞工中毒事件,或因二氯己烷、正己烷造成原因不一而足,中毒者在沒有嚴密保護設施下受害而終身受荼毒,對水源、土地、生態環境長期危害引起輿論撻伐。過去外商從大陸追求經濟成長成長容許污染產業設廠看見商機,坐視生產流程產生空氣、水和光線等污染及有害之「副產品」,勞工民智未開以健康換取金錢,污染的逐漸加重也引起地方政府重視,加速擬定法令、徵稅和相關監管規定,希望減緩珠三角地區公害擴大速度,總的來說,大珠三角經過幾年整治有了很大改善,卻連帶勢必影響到台商調整未來經營模式及方針。

富士康為去除外界加諸其身「血汗工廠」惡名,欲打造「幸福企業」形象,採取加薪、減少加班時間和加強福利等措施,增加文康及社團活動時間,還打算強化相親相愛小組的功能,希望儘速堵住悠悠眾口,但是因為加薪幅度太大,便引起同是台商們的憂慮。深圳是經濟特區,可以不與廣東省同步增減,今年廣州市已從5月1日起調高最低工資26%,從870元人民幣調高至1,100元,富士康將成為大陸華南地區最高薪之企業,而深圳人大認為當地最低工資每月至少要1,448元人民幣,要求比富士康調薪後的1,200元還高。大陸台商紛紛指出,大幅調薪的結果勢必會對企業營運造成很大負擔,適度調整可以接受,有實力肯如同富士康、本田一樣大幅調薪的企業應該不多,也不致發生骨牌效應,每家公司有不同的處境及管理模式,企業起薪仍然還是將以官方公布數據為標準,所以包括深圳、東莞、廣州與廈門在內的珠三角台商,絕大多數不打算跟進。相較於台商,外資企業的看法悲觀許多,認為大陸中央若以立法方式通過大幅調薪案,將會嚴重衝擊獲利基礎,尤其本田調薪24%、富士康調薪3成,一般企業根本無法招架。香港部分比較誇張,有媒體指稱,內外資企業受富士康調薪影響,導致中小型財力不夠渾厚的企業出現倒閉潮,要想進行產業升級或轉型談何容易,決不是說轉變能轉得成,沒有財源支撐根本難以為繼,如果企業無法達成轉型目標,或者不能多角化經營,恐怕躲不過逐漸擴大的倒閉潮。

大陸提供廉價勞力的時代終於過去了嗎?國際經濟學家說調薪敲響企業的喪鐘是誇大其詞,但是可以催逼企業好好細想未來要如何應對,要將大陸視為提供廉價勞動力的製造業平台,或是逐漸墊高成本的平台?抑或調整企業零配件供應鏈?企業老闆必須審慎思考。部分企業的做法是往成本較低的中西部遷徙,或遷廠至相對低廉的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大陸十餘個都調整薪資標準,超過20%的省市有6、7個,諸如廣東、福建、湖北、寧夏、山東等,沿海大省最低工資都差不多達到千元水準。政治中心的北京今年7月1日起調高最低工資標準,不包括職工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加班費、特殊環境津貼、醫療衛生費、生活困難補助、交通費、伙食費用等各類補貼,但企業應支付的醫療、保險、死亡撫恤等費用,不得列入基本工資計算。從800元人民幣調為960元,不包括加班費,調薪幅度為20%,非全職工作薪水也將從時薪9.6元人民幣提高為11元。

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呼籲將國民薪資倍增計畫列入「十二五計畫」,以每年平均上漲15%計算,5年內就可以達到增加一倍水準,當然這只是理想情況。但是縱然平均薪資真的增加一倍,大陸城鄉收入差距仍達3.3至15倍之多,最高階層與最低階層收入戶人均相差20倍之多,與共產主義標榜的社會財產共享理想漸行漸遠。有企業CEO年薪達到驚人的1,700多萬元人民幣,比起月薪僅數百元的「低下」農民工,真的有天壤之別,貧富差距若沒有儘量拉近的對策,恐怕會造成嚴重社會問題。面對難以解決的用工荒和不斷上漲的基本工資,台資代工廠已經慎重考慮生產模式的未來應該怎樣改變,才有辦法符合大陸現況,是要遷廠抑或是轉型?說實在話兩者都並非易事,找地搬遷光是堪用的勞工來源便成很大問題,其他增建軟硬體等配套措施需要張羅的雜事多如牛毛,煩都煩死了,如果工人不到位或廠房建設不符需求,就根本開不了工,更別提有沒有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產業鏈了;如果採納轉型之途也不容易,需要龐大資金是首先必須克服的癥結,會的技術、懂的know how都在本業,除非業種相近還有機會角順利進行移轉,若差別太大簡直是天方夜譚!大陸國台辦幾個月前就已要求各地台辦研究如何協助台商轉型,結果發現大廠需要提升高附加價值,才可望在微利時代繼續存活,但是中小型廠缺乏資金實力幾乎無法轉型。台商有自己的問題,尚面臨港商及本地企業的競爭壓力,珠三角和長三角都正在朝向國際門戶發展,大陸中央給予相當多扶持和政策支援,對台商來說是強大的對手。

以前沿海城市工資是中西部的2~3倍,現在幾乎沒什麼差別,大陸國務院統計農民工數量的改變,中部增加660餘萬,西部增加610餘萬,而最需要民工的東部卻反向減少880餘萬人,企業大老闆們大嘆招募不到工人,生產線無法開工,加薪、增加福利等搶人戲碼反覆在各地上演,每天一睜開眼,頭一件事就是想到「將來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