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照護需求 社會企業或可解套梁華玲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

近年書市、媒體有許多以「如何老去」為主題的書籍或者報導專題,人口結構的改變與高齡化的社會,對台灣社會已經具有很高的急迫性,但是我們的社會文化、觀念以及產業發展,卻很明顯尚未為高齡化社會作好準備以滿足市場需求。

根據資誠PwC全球聯盟所今年所發布的企業領袖調查,全球企業家都已經意識到人口結構的改變的趨勢對經濟活動與產業發展的影響甚鉅,而近期《日經Business》以及《商業週刊》封面故事相繼討論高齡化社會對產業與勞動力的衝擊,商業周刊更明確指出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20%。人口老化牽涉的層面太廣,包括教育、社會福利政策、衛生醫藥政策等等,嚴格來說,高齡化社會已經是台灣的國安問題。

台灣政府早在十年前就開始關注老年化社會的趨勢,甚至將照護產業列入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然而經過了這麼長的一段時間之後,照護產業的發展似乎尚未形成具體的產業鏈。原因一方面在於缺乏專業人力與經濟規模,其次則是有效、切合需求的商業模式尚未被開發出來。

從產業最前端的人才教育面而言,台灣所需要的照護人力在哪裡?目前的狀況是大量倚賴外勞,但是過去如印尼等外勞輸出國已經逐漸降低每年輸出的勞動力,本地勞工的價格,對一般上班族或中產階級來說負擔沉重,更遑論經濟弱勢的中低收入戶。而台灣自從廣設大學之後,全台大專院校有設立照護相關系所高達二十九個,每年近二十萬的畢業生,確實進入照護職場擔任服務第一線的勞工又有多少?這些畢業生所接受的訓練,是理論的知識還是紮實的照護技能?人才無疑影響了照護產業的發展,沒有專業、高素質、切合市場需求的人力,未來你我的老後,又能期待或仰賴怎樣的照護服務?

其實要談台灣照護產業的發展,除了人才教育,更重要的是正確理解需要老年照護的市場結構與消費者樣貌。這包括了經濟能力的高低、健康狀況、能否自主日常活動以及是否為老年失智症患者等等不同的狀況。根據引進Home Instead居家照護服務的中化總經理李宗勇指出,並非每個老人家都需要二十四小時的照護陪伴。這個產業的消費者需求,有其細膩的差異,專業照護人員應該要有能力快速掌握老人家的生活習慣等狀況,以提供最適切的專業服務,有些老人家需要的是居家打掃服務,有些可能是陪同出門購物、看病拿藥,失智症患者又有其不同的需求。老人家要讓一個陌生人進入住家,對於服務本身的感受又是如何?照護服務人員要如何與這些價值觀、生活習慣相差數十年的銀髮長輩互動?只要去考量這些細微的差異就可以得知,不論是政府、教育單位或者產業,如果光是用一個很概略的「提醒吃藥的居家陪伴者」或「家事服務」來想像未來照護市場的消費者樣貌,絕對無法讓這個產業走向正向的發展。

目前政府開放居家照護給非營利組織經營,以年度標案的方式讓社福團體取得補助以提供服務,讓弱勢族群的清寒老人可以獲得照護,但是非營利組織和私人企業經營的資源、思維完全不同,一旦開放市場競爭,有可能兩種體制無法並存,而被犧牲的,將會是經濟能力條件不足卻最需要照護服務的貧弱老者。這個問題要如何解套?近來輿論熱烈討論的社會企業,或許有機會成為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日前討論社會企業的各方意見中有一提議,未來可規定社會企業必須「提撥固定比例的利潤,作為社會公益用途」,投入照護服務的私人企業如果比照辦理,可將中高價的照護服務收入,提撥盈餘供政府或者社福機構服務經濟弱勢者,如此不僅兼顧了產業的發展與社會公益的正向循環,也才能更靠近未來高齡化台灣社會「幸福老後」的願景。

歡迎加入資誠Facebook粉絲團,掌握資誠即時專業解析 https://www.facebook.com/Pw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