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優勢環境 開創兩岸新契機現任平面媒體資深記者 劉芙芩

台灣和大陸的經貿依存度愈來愈密切,隨著政治對立氣氛的日漸和緩,雙方交流也似乎朝向正面的方向走,很多人不禁心中產生疑問,到底海峽兩岸越來越靠攏是好還是壞?可能對我國產生的影響將會如何?或者有沒有其他的路可走?這些疑問的答案都關乎國家走向和興衰與否,絕非升斗小民能夠判斷或者想出有效辦法的,但是可略從一些客觀事實加以研判及看出若干端倪,筆者一向不喜歡談論政治問題,因為討論政治往往無解,縱然客觀分析結果知道應該如何做,但是若牽涉到意識問題就不可能客觀,可是經濟議題無法完全避開政治議題,所以文中無可避免地仍會淺談到若干政治論見。

首先,台灣對大陸和香港的出超金額已超過7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兆3,000億元,這麼龐大的金額占我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一成八左右,大陸推出的政策與措施無可避免地會對台灣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家電下鄉」措施一經推出,反映在股市上,面板股立刻紅通通大漲回應;擴大陸客來台觀光措施一上場,飯店類股立刻力爭上游;面板關稅要調漲,面板股立即青筍筍,連動的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再從出口市場分析,香港和大陸占我出口市場逾四成,未來成長幅度似乎仍將與日俱增,美國方面則約占一成三,大致不會有太大變動。雖然台灣靠外貿立國,任何國際動盪都會造成經濟衝擊,但無可諱言大陸對台灣的影響力正逐日加深、加重,這是環境演變使然,並非任何人或政黨所能左右,可用「大勢所趨」來形容應該相去不遠。尤其去年令世界各國飽受風雨飄搖之苦的金融風暴,期間台灣亦飽嚐苦果,不過拜出口大陸仍屬暢旺之惠,還保持了相當程度的經濟成長,可說如果沒有大陸市場,我國經貿表現絕對會令人不忍卒睹。

環視全球區域經濟體,短短十年內就締結了266個自由貿易協定(FTA),今(2010)年東協十國與大陸的FTA正式實施,2012年東協+3亦將登場,東亞自由貿易區已經成形,這個亞洲堪稱最重要的經濟合作組織,台灣竟然沒有機會參與其中,放眼亞洲只有北韓和台灣未加入,我國情況當然不能和極權、窮兵黷武的北韓相提並論,若不想辦法免除遭到排擠的命運,儘速扭轉這種被邊緣化的難堪處境,台灣的下場真的很難想像,所以政府正積極展開與對岸協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希望破除經貿窘境,不過國內反對的部分雜音尚須化解,一般預料洽簽只是時間問題,這個對台灣至為重要的協議是非簽不可的。話說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了各自利益而吵鬧不休,根本無法達成像樣的決議,因此國與國的雙邊協議逐漸浮上檯面而且大行其道、大有進展,短短4年便增加多達100個協定,目前總數為266個。當日本、韓國瘋狂似地和各國簽署FTA,大家都在積極作為想靠FTA在經貿方面大大發揮之時,然而可悲又可嘆的是,台灣根本連起步都還沒開始做,僅和中美洲五個有邦交小國簽訂完成,自己國內還在爭辯要不要與大陸簽的問題,環繞這個問題久久無法獲致共識。從小島角度來看世界,在蛛絲密結的「經貿網絡」當中,台灣竟然沒有位置和幾個經濟體發生交集,好像身處事外的沒事人一樣,但是身處「地球村」怎麼可能不發生連結呢?台灣是極度倚賴外貿的國家,沒有外貿就沒有未來,絕對無法自外於區域經濟網絡,倘若台灣被排除於區域經濟體之外,不單單進出口大受影響,甚至赴國外投資或吸引外商來台投資都將喪失良機,很多人拿以前一本暢銷書「亞細亞的孤兒」來比喻台灣目前的處境,筆者和大多數同胞心態相同,都不希望看到國家因政治思想意識差別,甚至因政治利益而被導引往糟糕透頂的方向前進,而期盼能從具理性、不污衊、不流於謾罵的思辯過程,為國家奠定可長可久的堅實基業。

大家應該還記得,當全世界重要先進工業國(包括美國在內)都陷入經濟衰退泥淖當中而愁容滿面時,出口數量大幅萎縮,金融市場呈現高度危機和不穩定狀態,連帶使得各國股市亦以嚇人角度往下走,不僅資產價格縮水,甚至導致雷曼兄弟銀行這種百年老店都不支倒閉,也影響到AIG如此龐大規模的投資銀行,必須靠美國政府出面紓困才能逐漸脫身。世人也注意到東方的中國力量不容忽視,當歐美國家國力正逐漸衰微時,中國力量卻正在更加強大,這種彼消我長的轉變趨勢,是非常可怕也必須特別關注的地方,國內外很多政治觀察家都注意到了這個重點,大家一致的看法認為,雖然中國目前的力量尚非美國所能相比,美國仍是世界霸主,短時間或許十年、二十年內,中國還不會是美國的敵手,未能與其爭雄而且尚不會動搖美國的超強地位,不過中國逐漸發揮出的強大影響力已經感染了全世界。大家別忘記,中國已是全世界最大的輸出國和製造工廠,也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德等國都在一、兩年之內被中國超越,「超英趕美」的目標已達成一半,雖然中國的經濟產值只占世界總產值大約6%,進口數量僅為美國的1/3,但是美國經濟成長正在減緩,而中國卻正在快速往前衝刺,一般估計,可能10~20年就可以讓全球霸主地位「換人做做看」。

大家從報章雜誌或電子媒體上,應該都能感受到海峽兩岸漸趨熱絡的接觸情況,以前台商到大陸發展都是偷偷摸摸的,自從政府有限度開放登陸投資後,工商業界才能名正言順前往大陸投資。早期到大陸的企業型態以製造業為主,現在逐漸擴展到以服務業為多,發展的地點也從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江蘇,逐漸往大陸內地的河南、重慶、雲南,以及東北的遼寧、黑龍江甚至內蒙的烏魯木齊進軍。以往小公司單打獨鬥型態,也逐漸轉變為大企業有計畫、具規模地開展,中小企業也學會結合力量、螞蟻搬象的做法,整體來說,大企業主導趨勢,和上中下游的中小企業結成緊固的產業供應鏈,更加使得兩岸經貿緊密連結與融合。根據大陸地方政府統計,在大陸經商的台資企業,有獲利的超過六成,從事工業生產製造的獲利更超過七成。

政治一向是影響經濟或者說是阻撓經濟的主因,兩岸自從1949年分治以來的不相往來,從嚴重對立到互釋善意改善敵對關係,終於使兩岸關係獲得解凍,人員往來頻繁而且投資增加。台灣有緊鄰大陸的地利之便,留著相同的血液,使用著相同的文字,歐美日等國外商無不將台灣視為前進大陸的最佳跳板,只要把政治暫時擺一邊,不管活路外交也好,迂迴外交也罷,名稱可以有辦法解決,「一中」、「兩岸」無須太過堅持,只要雙方有改變敵對的共識,共同想出使雙方慢慢可接受的方向,從長期角度來推動兩岸和解與和平,應該是可行的方向,當然這個論調或許有人持不同見解,相信是值得深入探討以求得一個對國人最好的方式,若經由辯證找出最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福祉的道路,才能對國家真正有利。

兩岸關係漸趨和緩之際,大陸對於台灣拓展國際空間仍時有掣肘,是當前的國際現實。話說從頭,台灣在70、80年代開創經濟奇蹟後,社會的民主自由風氣漸盛,當李登輝、陳水扁相繼擔任總統後,因為統獨理念不斷造成社會衝突,進而導致台灣成為「孤兒」般的處境,外交被孤立不說,欲擴大經貿關係還被政治所牢牢束縛無所施展,十幾年難過的日子好像逐漸遠離了,現在面對東亞區域經濟體正式成形,兩岸氣氛和緩的新情勢下,我們台灣應該如何搶先機、彌補弱勢呢?這是不能迴避而且要積極面對的嚴肅課題。香港《南華早報》和新華網都撰文報導,指世界經濟從渾沌中脫身,中國大陸可能扮演世界經濟火車頭的角色,經濟危機似乎已經遠去,但仍面臨景氣二度衰退的危機。舉美國為例,美國2007年進口速度開始放緩,商品和勞務進口的增幅由6%下滑至2%,對中國出口產品需求持續增加,此種情勢轉變可能成為支撐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大陸經濟產值約僅占世界總產值的6%左右,大約是美國的1/3,當然還不足以主導全球經濟向上走,但是大陸進口增長的走勢是美國的數倍之多,確實很有機會扮演火車頭地位,大陸目前唯一要擔心的是出口需求放緩,以及投資過熱可能的負面影響。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針對兩岸經貿交流提到,台灣對大陸仍存有貿易、投資等諸多限制,現在兩岸雙方洽談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可以公平討論達到平衡,尤其大陸外匯存底傲視全球,出口排名世界第一,每年經濟成長率8~9%更是冠絕群倫,我方不可能忽略這條「東方巨龍」的重要性,哪怕世界各國也沒有一個敢輕忽中國的影響力,台灣若有心和大陸結合建立共同市場,敞開心胸、破除心結、攜手同行恐怕是必須且必要的條件。

大陸官方統計,在大陸的台商達50萬人,有10萬家台商企業從事生產事業,每年可創造兩百億美元以上的貿易順差,長期來看還會繼續增長,十餘年來台灣創造的鉅額外匯,有極大部分都是來自台商的貢獻。台商之所以願意離鄉背井到大陸闖蕩,主要是台灣投資環境改變了,受行銷腹地侷限難有大幅發展空間,要到國外該選擇哪裏好呢?當然優先選擇是語言相通、文化背景相同、人民生活習性近似的環境,最好還比台灣相對不夠進步之處,綜合這些條件自然以大陸為首選。台商十多年前看準商機無懼政府約束到大陸發展,才開創今日的企業規模。展望下一個十年,時代正快速改變,大陸本身也正在質變,機會不會永遠停留等待著我們,如何掌握契機為商家開拓有利的優勢環境,台灣政府必須要有魄力與智慧主動設想。馬英九2008年520上任後,明確宣示兩岸經貿往來要正常化,與大陸就國際空間和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矢言建立自主價值文化,決心調和政黨關係,不再讓國家浪擲於族群對立的虛耗,以有效率、廉潔的政府架構開創國家新機運,這些宣示令工商企業界極為振奮,因為言談重點都是國人的高度期盼,倘若能成真,追求兩岸共同利益及共存共榮都不會只是夢想而已。

國內有人認為和中共打交道,可以利用統獨爭議,威脅以獨立來換取中共轉移數百枚飛彈方向,而走向談判桌尋求和平協商,也有人主張維持現狀繼續和中共在灰色空間遊走找機會,當然也有少數人力主儘速統一,無論持以上哪一種心態都有所本,多元化社會提出討論原本無可厚非,但切忌觸碰政治底線以免擦槍走火,甚至引火燒身走上不歸路。2008年兩岸復談時,副總統蕭萬長提出「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16字箴言,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呼應強調,指當前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面臨著重要的歷史性機遇,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大力推進,在新的形勢下,將繼續推動兩岸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交流合作,繼續推動兩岸週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磋商,繼續關心台灣同胞福祉並切實維護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繼續促進恢復兩岸協商談判。這「四個繼續」的24字箴言,可能象徵著兩岸關係步上務實的新階段,雙方釋出的善意將更進一步降低台海風險。

世界知名的信用評等機構穆迪指出,兩岸若進行合作加強緊密關係,不僅雙方互蒙其利,而且台灣將是最大贏家。穆迪論點主要在於中國大陸從金融海嘯中快速恢復生氣,挾龐大資金的強大購買力,很容易便能推升台灣景氣,挽救台灣脫離身陷泥沼的窘境,而且這種趨勢屬於長期利多,經貿方面有「老大哥」挹注,台灣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