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師在中國海西特區商機的分析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台北縣辦事處主任、中國南京大學建築博士 朱午潮建築師

中國大陸的海西特區已經提出好幾年,於2007年在中共17大報告及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政策目標才逐漸明朗化。為了加強兩岸資本市場互動,鎖定兩岸中小型企業提供資本流通的市場。中國大陸政府已將「海西經濟特區」,列為兩岸交流「先試先行」地區,在政策上給予最大方便與優惠。

「海西特區」全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省為主體,往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往東與台灣、往西與廣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周邊涵蓋了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合計人口約6000~8000萬人。2008年海西特區的GDP產值達到1.89兆元人民幣,年增率為12.6%,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的3.6%;其中光是福建一省,2008年的GDP產值就有1.08兆元人民幣,連續7年有2位數的成長,在GDP、人均GDP、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其增長速度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中國福建省人民政府網站www.fujian.gov.cn/),是近年來大陸發展最快速的地區之一。根據中國大陸當局預估,海西特區到2020年中國的GDP產值將上看4兆元人民幣,被譽為是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新引擎」。其策略地位作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中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

海西特區目前規劃的重點產業有4項:基礎建設、科技、石化、金融。在基礎建設部分,因為海西的基礎建設與推動兩岸經貿發展關係密切,中國大陸非常積極進行基礎建設,短期內海西經濟區將通過基礎建設、房地產等行業投資的提升來帶動經濟增長,長期看將對商業、金融等諸多行業產生重要影響。台灣的建築師在此機會之下,不外乎是另一項市場經濟的新契機。

歷經近30年來全球或區域經濟金融危機,各國有不少都以房地產泡沫破裂作為導火線:最近2009年的杜拜債務危機、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均源於房地產泡沫化及過度擴充,其蔓延之快、影響之廣令人瞠目驚舌;在1997年香港樓市大崩盤,房價在一年內縮水一半;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房地產崩盤導致日本經濟20年一蹶不振……投機成風、貨幣寬鬆、高額房地產貸款、低息低稅等,這些房地產樓市危機爆發前的共同“徵兆”在中國目前全部具備了。相對的,台灣的房地產業與中國比較普遍規模較小,且大部份集中於大都會區。台灣北部地區人口占台灣總人口比率44.34%,台灣北部家庭戶數占台灣總家庭戶數比率45.94%。台北市、縣人口占台灣總人口比率28.03%,家庭戶數占台灣總家庭戶數比率30.03%(莊孟翰,2009.07.12,「青商經濟論壇」)。依據2010年2月25日台灣省建築師公會統計資料;台灣省建築師已達3131人,其中在台北市登記為1018人,在台北縣登記為476人,二者合計佔台灣省建築師人數的47.72%,幾乎快一半人數集中於北台灣,其餘地區人數為52.28%。2010年1月10日,國務院發出《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簡稱“國11條”)。其中五方面、十一條款的內容,全部指向調控房價,這意味著中國房地產調控重心已經從促消費轉向了調整房價。

台灣建築師在此種條件限制下難有發揮空間,若現在進軍北京、上海市場則卡位較晚,難有競爭優勢。相較之下,海西經濟特區因起步較晚,是中國大陸第一個明文規定跨省的經濟特區,根據中國官方所規劃的「海峽城市群」核心圈將由臺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區與福建福州、寧德、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六個都市區組成。且計畫以福建海西經濟特區為ECFA示範基地,以推動對台離岸重點產業業務,建立兩岸區域性重點產業服務中心。從中國政策看得出MOU的縮影,更可作為我相關產業業進入大陸市場的方便門。則不論在兩岸ECFA簽訂之前或之後,海西經濟區確實可做到先試先行的效果,對兩岸總體發展會具有積極正面的幫助。

經過2007年到2009年這一場房地產波動後,中國一線城市都面臨著需求面較為衰減、消費能力過分消耗的窘境。如果以房地產樓市對外部購買力的吸引來劃分城市能量級別,大體可以認為,當前一線城市的高端消費力已經有較多消耗,二線城市相對比較平穩些,未來房地產樓市發展力點將進行相應的區域性轉移。以地區來看房地產漲勢,於中國七十個大中城市新房價比去年同期均上漲,其中漲幅最大前六個城市是:海口、三亞、廣州、溫州、北京和金華,漲幅低於百分之一的城市只有唐山一地。其中有五個城市位於海西特區之中,亦是一個利多消息(2010.02中共國家統計局城市房屋平均銷售價格指數)。推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正是2009年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之一。因此也必將成為日後房地產業政策傾斜的重點,而靠近大城市附近的城鎮則將獲得更大機會。海西特區正值此時崛起的區域,以福建省為例,目前福建省人均住宅面積是33平方米(中國福建省人民政府網站www.fujian.gov.cn/),離發達國家40到50平方米的人均住宅面積還有距離,發展空間不小。最先受益的,應該是交通、基礎設施、房地產行業和鋼材、建材產業。目前來看,此區域板塊整體發展不熱的主要表現在資金面不足、市場信心不足等方面。

海峽兩岸房地產合作最關鍵的是要形成誠意的合作模式,中國大陸與臺灣在資本、技術、人才上如何實行雙向流動,形成分工,使地方性市場向區域性市場轉變流動,這些都是尚待需要研究的課題。但台灣建築師目前尚無法感受到海西特區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其中尚有幾項因素如下:

1. 中國對海西特區的其他相關的實際配套措施仍無所見。
2. 台灣建築師在中國一級註冊建築師換證問題遙遙無期。
3. 中國政府對投資者尚欠缺專業與便捷的服務。
4. 海西特區的基礎建設與交通網路尚未成型。
5. 台灣政府也僅僅於政策宣導,並未有真正的配合實行細則及獎勵措施。
6. 新興成立的經濟特區仍需要中國及境外資金大量液注。
7. 兩岸同鄉之情取代不了商機的經濟利益。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2010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時重申「平等協商、互利雙贏、照顧對方關切」3項原則,在兩岸雙方在簽訂ECFA前,是可謂不求回饋的單方面施惠措施。台灣建築師可以利用此機會,大方的接受與利用此中國單方的「讓利」,新政策就有新商機,台灣政府不作的,台灣建築師自己作,台灣政府不給的,台灣建築師自己要。適時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未嘗不是一個好契機。

當廣東省的GDP超越過台灣時,台灣人尚不覺得怎麼樣,台灣政府當局仍繼續麻痺。在2009年2月28日公佈的《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08~2009)》藍皮書,除了廣東省之外,江蘇省、山東省GDP亦超過台灣地區,或許要等到連浙江、福建省的GDP都超越過台灣了,那才是西進海西特區的重要覺醒時刻。到底是「海西」經濟特區是中國的「海虛」特區?還是台灣的「害死」特區?台灣建築師商機卡位來的早不如來的巧,除了靠本身自己努力外,仍然需要觀察一段時日後,海西經濟特區真正的商機才會逐漸明朗化。

(作者為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台北縣辦事處主任、中國南京大學建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