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在東南亞經商概況與挑戰現任平面媒體資深記者 劉芙芩
東南亞地區經濟情勢概述
東協10國總人口數目前約為5億4千萬人,GDP產值超過6,000億美元水準,由於東協10國多是屬於開發中國家,自行倡議然後籌組區域經濟體的目的,不外乎藉由聯合降低關稅為手段,降低諸國之間的貿易門檻,達到貨暢其流、便利通商等目的,待區域經濟能量擴大並成熟後,有機會與北美、歐盟等自由貿易區分庭抗禮,不過這些國家除新加坡較為進步之外,其他國家現代化程度不足,國家基礎建設還需要大幅擴建,明顯缺少一個「大」國來負起主導之責,中國的加入正是水到渠成。中國的經濟總量「超德趕日」,經濟成長率以超過8%的高成長,儼然東亞地區的霸主,不只經濟力還有政治力,都逐漸壓過日本的光采,統合東協+1,是中國擴大政經影響力的實踐,正好也是東協諸國的希望。
東南亞地區是全世界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地區之一,多年來進行區域整合發揮極大效益,除了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已經按照預定時程實施貿易自由化之外,東協經過與中國廣泛而積極地進行諮商談判,在今(2010)年正式成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眼看東南亞經濟體逐步走向茁壯,印度、韓國及日本紛紛加入與東協談判簽署FTA,即將從東協+1擴大為東協+3,更甚至澳洲、紐西蘭都表示強烈加入的意願,即外界所稱的東協+6,但從時間來估算,要整合完成東協+6,絕非3、5年能夠做得到。話說東協高峰會於2003年10月達成「峇里島協定Ⅱ」(Bali ConcordⅡ),預計將在2020年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屆時區內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將全部消除,經濟體內所有的人員、資金及商品移動將充分自由化,成為一個完整而真正FREE TRADE自由貿易的共同市場,將是繼歐盟之後另一個經過高度整合的經濟體。如果依照預期目標確實整合成功,區域內經濟貿易除加快擴大多邊經貿關係外,還必然將吸引大量國際資金挹注,對區域內經濟成長的助力必定不容小覷,甚至極有可能在國際舞台扮演更吃重、更有影響力的角色。
以上優點對東協國家擺脫貧窮步上富強絕對有極大助益,然而除了上述正面發展因素外,東協10國尚存在一些或許會導致摩擦或隔閡之處,犖犖大者包括發展程度存在極大差異性,政治體制和宗教信仰佛教、回教、天主教、錫蘭教….各有不同,演變出各國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歧異的價值觀,尤其一些國家的國王是政治實際領導者,對政策走向有呼風喚雨的能力不說,還能超越司法、引導民意,幾百年乃至於幾千年累積下來的文化和習慣,要想更改可著實不易,欲去除差異達成共識目標的困難度非常高,縱然世人極度看好東協區域經濟體的發展未來,如果不能在「全力發展經濟」的遠大目標下,各國都能放下自己的堅持,針對化解貿易歧見好好尋求齊一做法,否則共同經濟體是否真的能夠「美夢成真」,就需要持續作觀察再進行確認才行。
台商經營大致概況
東南亞是台商聚集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對地區經濟貢獻度高,從早期胼手胝足靠勞力起家的低下形象,逐漸擴張家業及事業,很多人因此變身富豪,社會地位也不斷提升,影響所及引起東南亞民眾學習華文的興趣,有點類似早年台灣鼓勵學習英語、日語的情形,學習華語甚至引為風潮,泰國、馬來西亞表現最為積極,縱然對台商最不友善的印尼,也開放設立「台商學校」,滿足台商經商而子女需要就學的無後顧之憂的需求。台商雖然在不同國家從事經濟活動,面對不同經商環境和不同文化考驗,窮則變、變則通,充分發揮勤奮打拚精神,所以大多數都能獲致相當豐碩的成果。
華僑在東南亞總數約2,600萬人,佔總人口數雖不到5%,但多年來挾雄厚財經實力,在政治上亦動見觀瞻,對當地經濟和產業發揮了極大貢獻度,在部分國家甚至對當地國經濟繁榮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十幾年前幾個國家雖因華人太富有,或企業經營遭致不滿而曾經發生過駭人聽聞的排華事件,但由於華人的實力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已是無法忽視的力量,各國政府和民眾也體會到華人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而逐漸接納這個事實,因此原本存在的嚴重摩擦和歧見,也隨著時間如流水般消逝而逐漸減少和淡化。
2007年開始發生的美國次貸風暴和金融海嘯興起巨浪席捲全球,世界各國無不身受其害,因衝擊由小範圍逐步擴展至全球,影響是屬於全面性的,不僅美國本身,歐洲、亞洲和東南亞諸國當然也都無法倖免於難,台商在當地經商自也無法自外於風暴而獨善其身。
台商面臨之挑戰
經商難免面臨許多必須克服的難題,資金融資、土地取得、設廠規劃及設備取得、勞工引進、福利措施等等,發生困難、挫折多所難免,面對外在大環境不景氣,台商都能深深體會到沈重的壓力,金融風暴發威期間可說情勢最為險峻,再說勞工要求更高工資和福利,再再都考驗著經營者的智慧和執行力、決斷力,韌性不夠或應變不夠快速的企業,不是縮減經營規模就是索性關廠歇業,但是縱然被迫選擇關廠,仍然還有一大堆後續資遣問題有待處理,既繁雜又傷神。台商遭遇到最大困擾是經營可能遭致邊緣化的危機,由於兩岸多年來處於分治、分立狀況,想與其他國家進行雙邊談判,每每遭受到中國的強力阻撓,台灣現實上真的很難與他國或區域經濟體談判洽簽FTA議題,經常談出一點眉目,還是因為中國沒點頭而暫時停頓或胎死腹中,說起來很令人懊惱,台灣目前僅與中南美幾個邦交國完成簽署FTA,占出口額僅有一點點,完全無法與任一大國的貿易額相比,多年來台灣政府雖處心積慮欲與美國、歐盟、日、韓等國談判簽署FTA,但困難重重總是被擋在門外,好不容易馬英九擔任總統後大力改善兩岸關係,大陸方面展現出部分善意稍微放手,兩岸有了簽署「海峽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的動機,台灣開始掌握與先進國家簽署FTA的契機,若大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我們就有機會加大與各國貿易的數量,對台灣來說,如同蕭副總統所言的:「簽署兩岸ECFA是台灣走向國際社會的敲門磚,是台灣無法避免必須要走的路。」
2010年已然到來,這新的一年我們看到東協10+1正式登場,台灣倘若沒辦法趕緊加入東協+1這個區域經濟體,台商企業勢必冒著遭受排擠、邊緣化、課高關稅和投資不確定等經營風險,幾個國內專業預測機構都表明,台灣若不儘速簽署ECFA,對外貿易市場很快會全部被韓國、日本等對手國取代,屆時台灣這個倚賴外貿立國的國家處境將會難以想像。另外,目前很多經貿資訊僅往來於官方或半官方單位,民間企業或廠商想取得第一手資訊非常不易,中小型企業要拚業績,對於資訊尤其是渴求殷切,企業只靠自己獨自打拚而缺乏外力支援及幫助,業績便會大打折扣且不容易成長,此時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便極為吃重,若給予最基本的資訊提供,到進一步的融資協助,以及破除關稅壁壘和貿易障礙,企業就能乘風破浪、所向皆捷了。
給政府的建議
前文提及應重視簽訂FTA的重要性與急迫性,而ECFA是必要該走的第一步,目的就是著眼於避免遭致邊緣化的處境。我們企業和商家不敢奢望有優於他國國民的待遇(有當然最好),起碼應該與其他國家獲得的優惠(例如低關稅)立於相同基準點,現在東協+1已經實施,未來+3成形後,如果台灣仍然被排除在外,台商的經營勢必陷入極端危殆之中,因此當務之急是應積極與其他經貿往來頻繁國家洽簽「雙邊投資保障協定」,以及「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先藉租稅協定未雨綢繆防範可能之傷害,接著再尋求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因為雙邊投資保障協定這類協定,並未涉及政治議題,純經濟議題比較沒爭議也好解決,絕對比簽訂FTA容易得多,先抓住基本保障再徐謀更進一步的更多優惠,台灣企業和商家的權益才能夠得到有效保障。
另外,政府應主動提供企業和商家需要的充分、即時性經貿資訊,目前經濟部、外貿協會以及工商組織都有類似資訊提供,雖然上網速度頗快比以前好很多,但詳細度不夠尚有待改進和加強,儘量提供完整資訊和聯絡窗口是廠商迫切需要的,當這部份完備後,便可藉由資訊流通,使台商能夠掌握最新最快的訊息,加速商業交易的媒合機會,進而擴大串聯起經貿網絡。政府亦應加強提供東南亞及大陸台商的諮詢服務,主管機關責無旁貸應該主動蒐集充分資訊,包括法令規章和不成文卻存在的經商障礙,從實際角度協助台商解決困難,同時發掘潛在的商機所在,兩方面同時並進,打通了經商關節,也告訴台商哪裡有商機可尋,相信對台商經營績效必定會有極大幫助。
大家都知道,經濟實力是國力的展現,台灣的政治影響力說實在話尚嫌不足,但經濟力絕對能讓人刮目相看,曾經開創的「台灣經濟奇蹟」不就令世人訝異嗎?台商向外發展正是國力的延伸,台商愈成功,台灣的實力就愈強,兩者脣齒相依、禍福與共,筆者要為廣大台商請命,政府若明瞭這一點,就趕快給予台商大力支持,全力協助台商當廣大台商的後盾,把台商面對的問題視為自己的問題鄭重看待,並且全力協助解決和改善,也請國人支持台商,台商獲得榮耀其實也是大家共同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