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國物流發展給台灣的啟示現任平面媒體資深記者 劉芙芩
珠江三角洲是台商到大陸最早攻城掠地的區塊,因為民智早開而且是中國南方經濟重地,發展之快速向來居大陸的前茅,廣州這個門戶因此動見觀瞻,成為整個地區最重要的指標城市。廣州市長張廣甯幾個月前在廣州市政府召開的常務會議中指出,廣州已經具備具備建設亞洲物流中心的實力和條件,將全力爭取現代物流業跨越式發展。台商人數聚集最多的城市之一的深圳,也正打造成中國南方的超級貨運門戶地位,「東方明珠」香港多年來始終是亞洲地區物流樞紐,海空運運輸量驚人,造就了香港這個幅員不大卻經濟昌盛的繁榮景象,現在廣州、深圳與香港正在整合物流業,極有可能形成「大珠三角物流圈」,倘使真的成真,將是亞洲非常可觀的一股強大力量,對台灣的影響將會非常巨大而且深遠。
大家都很清楚,廣州絕對是珠三角城市中的頂尖,地區物流中心非她莫屬,因位居於珠三角的中心點,北聯華中、西聯大陸西南省份,又有廣東全境當腹地,更重要是通往東協十國的門戶,優勢區位當然在全中國排名第一,可是長期以來廣州的物流業發展明顯遲滯,海、空運衝在前頭,鐵路運輸發展也頗為快速,不過公路運輸卻落後甚多,有鑑於此,《加快推進廣州建設成為亞洲物流中心工作方案》明確指出將建設完整的物流平台,把航空物流、國際遠洋集裝箱物流、區域性道路運輸樞紐物流、鐵路樞紐特大型貨物物流等加以整合,強化存儲和吞吐量,成為物流基地,有能力和能耐對全亞洲甚至全球提供集散和輻射運輸。中國物流企業50強裡面有7家是廣州企業,在聯邦快遞(UPS,全球最大包裹遞送公司)將亞洲轉運中心由菲律賓移至深圳機場後,UPS還打算進一步與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聯手打造亞太轉運中心,即將在不久內正式上路,等正式完工後,白雲國際機場的物流吞吐量絕對會讓人耳目一新。其實廣州要發展並且整合物流業,對當地來說並不會出現翻天覆地般地改變,當地基礎建設並沒有大幅改善,但政府政策方面給予全力支持,並且決心整頓公路網絡散亂的運輸模式,就已經給了廣州發展的重大機會。廣州在去年8、9月間已開始相關作業,試圖解決用地、交通、規劃以及管理規劃方面的問題,想從龐雜的千頭萬緒的太多問題中找出改善之道。
廣東省在2009年底原則通過物流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認為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複合型服務產業,對於促進流通現代化、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上具有重要作用。省長要求積極擴大物流市場需求、優化物流業發展區域佈局、著力培育物流龍頭企業、推動重點領域物流發展、統籌物流園區規劃建設、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強物流標準和技術的開發與推廣。爭取到2011年能基本建成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物流市場。第三產業所佔比重要達到65%以上,才符合現代化城市產業結構的需求,因此廣州當局正致力產業發展的「兩個高端化」,也就是產業高端化和產業環節的高端化,來推動廣州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服務業中心。由於全國大陸服務業平均佔GDP比重僅達40%左右,與先進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廣州第三產業的占比已經高達62%,表現是非常搶眼的,不過珠三角地區整體服務業的增加值比重要達到60%,恐怕得等到2020年以後才行。
相較於廣州,深圳跑得很快,早在1998年便已經著手發展物流產業,平湖物流基地是全國第一個完整的物流園區。由於經貿行為發達,深圳一直將物流業視作為發展主軸,服務的對象包括東莞、香港,還承接京九鐵路的貨運物流。香港更不用說,身兼亞洲物流中心、航運中心及金融中心地位,每個禮拜有超過5,500航班飛往世界各主要城市。既然廣州、深圳和香港有意整合物流形成「大珠三角物流圈」,縱然三座城市的發展歷程大不相同,況且文明進步程度頗有差距,但可收互補之效,若能取優去弊、截長補短,取得避免流於同質性不良競爭的共識,要成為物流圈的機會真的高人一等。不久前,中國國際物流與運輸博覽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3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參展團,世界500強企業熱熱鬧鬧地參與,驗證深圳的重要性和凸顯國際地位,亦彰顯出深圳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物流業是深圳重要產業支柱,放大到全球地理位置來看,深圳位居於大陸與香港中間,是大陸對外經貿的重要門戶之一,湖北、湖南、江西、青海等26個省區重要企業,都選擇深圳作為物流集散地,深圳市政府也將推動物流產業當作重點項目之一,在物博會就簽約發放1.2億元人民幣資助金給92家有需要的物流企業。深圳整體服務業環境正趨健全,創新研發、電子商務和金融體系正形成緊密連結,給物流業非常好的發展機會。
和台灣地理位置相當接近的廈門,不讓廣州專美於前,今年以來推出一系列扶持物流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要爭取以3至5年時間,使廈門物流產值增加200億元,足足比2008年增加一倍。雖然金融風暴也對大陸出口造成相當程度的傷害,但是廈門今年上半年物流業仍然展現正成長,這都是現代服務業投入資金流向物流業之賜。浙江省預計在2020年建設100個物流中心、1000個配送中心,來滿足30個產業集群和70多個商品市場的需求,省政府運管局明白表示要加大對物流發展的支持力度,透過五年的努力,要提升物流業增加值,同時提高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運管局已經和幾個省份磋商有關合作事宜,就平台設置、物流園區建設等擬訂協議,把物流推上新里程。
再拿鄰近台灣的新加坡為例,因為她的進步和現代化經常成為國人比擬的對象。新加坡面積不大,卻站在一個世界交通十字路口絕佳位置,稍具人治色彩的政治環境,使該國有旺盛的發展潛力,在運輸、觀光旅遊、通訊產業都非常發達,樟宜機場的完善設施舉世知名,目前是世界第四大貨運機場,機場內面積47公頃的航空貨運中心,提供業界ONE STOP SERVICE,從卸貨到收貨,只要一小時不到的短短時間,這樣高效率實在讓我們羨慕也慚愧不已。
新加坡港務集團每年裝卸超過1,500萬個集裝箱,拜擁有優越深水港之賜,每年貨櫃處理量以兩位數成長,2008年達260餘萬標準貨櫃,高居世界第一,聯邦快遞、DHL等全球最大的物流企業,已有10家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總部,將這個彈丸之地的小國與全世界緊密連結起來,新加坡物流業更以整合完成一套優秀的網絡供應鏈管理系統(IS-CM),跨國企業不必浪費心思在電子物流方面,可以放開手腳朝研發和行銷發展,新加坡提供完善的電子化環境,充分達到魚幫水、水幫魚的地步,我們可以說新加坡是亞洲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中心,應該不會有人提出異議。一般業界在談論新加坡時,大家都會心生希望政府協助的期待,因為新加坡當局傾政府之力協助業者得以快速發展,政府投注龐大資源:優惠措施、賦稅減免、資助研究經費及提供在職訓練等,由其行政效率極佳,無紙化通關是報關業者最大的期望,而新加坡做到了,使新加坡的物流產業終能快速擠進世界前茅,夠專業、高效率、服務品質佳就是廠商對新加坡物流業的普遍觀感。「客製化」是現代服務業的特色,新加坡物流業儘量滿足每位客戶的不同需求,備妥幾個不同套案,給客戶最高標準和最低成本的服務。還有一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新加坡當局為了訓練管理物流及供應鏈的專業人士,資助國外知名大學和新加坡大學共同成立亞太物流學院,讓當地產業有具有先進知識和能力而且供應不絕的人才供需,學院接受在職人員進修達1,500人,同時提供碩士進階學位認證。
新加坡和台灣有些地方頗有類似之處,比如說都缺乏強大的工業、自然資源匱乏等,新加坡也曾經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而徬惶不已,綜觀地理位置及本身的優劣勢之後,當局決心朝物流等服務業目標前進,幸運地這條路走對了,而且走得漂亮。在當局帶領下,業者順利走入國外市場,現在全球經濟已從西向東偏移,歐美國家景氣情勢都只不過從奄奄一息稍微復甦而已,先從次級房貸風暴、金融大海嘯,再到杜拜事件,又到希臘國家被調降評等,一波波風風雨雨打擊歐美國家風雨飄搖,只有中國仍然屹立不搖。東協10國+1已經登場,東協國家貨品大量出口中國大陸,足以維持經濟成長,還有印度人口眾多因而經濟也蓬勃發展,亞洲地區成長幅度遠大於歐美的表現。經濟快速成長當然會帶動物流業,這是必然的趨勢,新加坡物流產業發展達到一定水準後,正在開始也被迫將多餘的能量外包轉發給其他地區業者作為支援,擴張業務既然有了吞吐口,未來便進階到一個更大的層次,成長就更加可觀了。
攸關到支出成本問題,物流業很怕油價劇烈變動,油價是經營成本中的要項,無論是以路運或海、空運為主的物流公司,油價都是難以負荷之重!物流業本來就是個競爭激烈的產業,平實估算,油料成本約佔物流企業運輸成本的四成左右,油價若上漲一成,企業運輸成本便會增加4%,但一般利潤大概僅有3%-5%,油價一抵銷掉利潤,就沒有企業還能支撐,利潤率低的企業根本無力抗拒油價這個難題,「燒錢」情況如果沒法子改善,必定牽連一堆企業面臨倒閉;若以漲價為因應對策,就代表自動放棄某部份市場,這也是很難取捨的,成本及價格在天平的兩端角力,壓垮的其實是企業,經營之困難可見一斑,大型企業尚且如此,中小型企業的忍受度更別提了。大陸物流業的特徵是小、散、差,地域廣大會造成集中度不夠,小型企業體太多、技術層次低,服務水平還有極大改進空間,因此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希望協助企業「做大做強」,以壯大能力和規模為首要之務。
物流業的繁榮與否,是現代社會進步的重要象徵之一,中國大陸正在經濟起飛的當口,當然不會放棄這個重要產業,反而會加速朝這個方向前進,一般預估,可能不用10年時間,大陸就將讓世人刮目相看,再看看香港和新加坡近幾年的表現,回頭想想我們台灣,為了要趕緊跟上時代腳步,千萬不能落於他國之後太多,必須加快發展的進度,除了民間企業要努力打拚之外,政府也應該站在輔助企業的立場,用心用力剷除不合時宜的法令規定,主動以行政力替廠商打通阻礙的關節,使得物流業有良好發展機會,才有可能帶動物流周邊產業一同快速發展。業界最大的期望是在政府這隻「老母雞」的保護及呵護之下,有實力更有機會向前衝,「愛拚才會贏」,企業不怕拚,就怕沒有打拚的機會和地點而已,如果政府聽到了企業的希望,那就趕快想想該怎麼做吧,「起而行」才能讓工商界賺大錢,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