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醫療發展對於服務產業之啟發與探討工研院產經中心 黃裕斌

從不同構面探討全球行動醫療發展契機

由於行動裝置提供了極便利的操作介面與方便實用之行動應用程式(Mobile App),因此近幾年市場出貨量呈現非常快速的成長,同時趨動著消費者既有之生活型態與使用習慣之轉變,對於醫療器材以及健康照護產業也產生出潛移默化的變革,可以顯見的是,透過資通訊技術的行動醫療(Mobile Health),應用在醫療與健康照護的比重將會逐漸增加,以往以疾病治療為主要大宗支出的狀況將逐漸減少,透過前端的預防與監測支出比重則可望逐漸增加,消費場域也將由醫療院所逐漸分散至診所、家庭以及個人。

從醫療支出占比比重的觀點來看,從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歐美先進國家對於預算赤字的控制只會更加嚴謹,以避免債信評等被調降,原先這些國家的醫療支出占GDP比重就不低,受到人口持續高齡化的現象,在未來比重只會越來越高。因此,先進國紛紛祭出減少醫療支出的規劃,像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以及希臘等國家皆有此規劃,以美國來說,未來十年也將減少3000億美元以上的醫療支出,以減少治療帶來的龐大醫療支出。此外,在一些未開發或新興市場國家,則是希望透過結合資訊技術之行動醫療,使其在醫療水準與整體效益作有效的提升,提高整體醫療照護的普及率,讓當地國人能夠更健康。


從近幾年智慧型行動裝置的滲透率來看,預計在未來幾年滲透率將只會不斷提升,以美國為例,目前智慧型手機家戶滲透率已經超過50%,平板電腦也接近50%。而台灣的部分,目前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約26%,平板電腦約10%,預計到2015年普及率將提高到56.8%以及24%,預期在未來整體滲透率只增不減。在此現象之下,對於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以及生活型態也逐漸發生變化,平均每天花在行動裝置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從2011年6月開始,使用App的時間已經正式超越瀏覽網站的時間了,且比重仍持續增加。


此外,根據研究機構Flurry在今年4月發布的五周年報告中提到,美國目前的用戶平均一天黏在行動裝置的時間已經長達2小時38分鐘,其中80%的時間是透過App,平均每人每天打開App的數量已達約8次。因此,當使用者越黏在行動裝置上,越習慣使用或透過App來做其他如瀏覽、紀錄、購買等行為時,這種生活型態的轉變對於行動醫療未來發展將提供了一個好的機會點。
 



從近幾年各大展會內容其實可以發現,行動醫療已經逐漸成為重要議題,醫療器材大展Medica於近幾年開始即有不少廠商於展會時展出相關應用產品,去年更聚焦於結合行動裝置的行動醫療;此外,以往以行動裝置以及消費型電子產品為主軸的MWC以及CES都開始關注行動醫療議題,像是CES 2013今年大多廠商展示的主軸即為繞在穿戴式的數位健康產品,而MWC在每年也都會選出年度最佳行動健康醫療產品或服務的廠商,並透過專題討論會,從政府端、國際組織、使用者以及醫療照護提供者等面向來去探討未來發展。

然行動醫療領域目前為一新興領域,面對智慧型行動裝置中越來越多的醫療應用,以及近五年間該產業如此急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廠商相繼投入,驅使著法規單位FDA也著手研擬相關指引,基本上FDA對於行動醫療的發展是保持正面的態度,並希望能夠可以在公共健康之促進與病患安全之間取得一平衡點。因此,FDA已於2011發布行動醫療程式(Mobile Medical Application, MMA)指引草案,草案內容明確定義出何謂行動醫療程式,並透過範例說明何者為其認定之行動醫療應用程式、何者不會被認定為行動醫療應用程式。此外,FDA也在2012年11月底時公告,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將發布行動醫療程式指引,這部分是值得持續密切追蹤的。

行動醫療市場呈現急速成長,投入者眾,但能夠獲利者仍有限

全球行動醫療市場規模於2011年約達7.2億美元,預估至2016年整體市場(包含衍生服務)規模將可達到110億美金,2011-2016之年複合成長率高達72%。目前市場主要營收來源仍是來自於下載付費以及廣告的部分為主,雖然下載付費模式之營收仍會持續成長,預估將以28.8%之年複合成長率成長至2016年的7.3億美元,但後續透過App為樞紐而衍生的服務營收將會成為市場最大比重來源,預估於2016年其服務收入的比重可達43.4%。
 

雖然App在行動醫療產業當中僅扮演樞紐的角色,但若善加設計絕對可以有效連結使用者以及後端醫療院所/器材/照護服務的一種方式。從目前行動醫療相關App現況來看的話,根據統計2011年行動醫療相關App總下載量可達7.18次,當中仍以免費下載比例居多,占整體下載量之88%,而付費下載者僅占整體之12%。

 

 

根據工研院產經中心2012年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從目前市場的行動應用程式平台(APPLE APP STORE)供給狀況來看,仍是以促進健康類之APP為主要大宗,且大多聚焦於15-44歲年齡層的使用族群。整體來看,雖然大多仍以免費為主,但部分App已逐漸衍生相關服務模式,如運動健身提供收費的健身訓練表,達到持續性的收益來源;舒壓與助眠主要係提供音樂下載,收取單筆下載費用;卡路里管理除了提供紀錄(recording)外,另提供瘦身食譜,或是瘦身運動建議等其他服務,以達到持續性獲利來源。
 


除此之外,工研院產經中心今年也發現,雖然目前產業百家爭鳴,能夠有持續獲利者不多,不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其實部分廠商已經慢慢找到其目標客群,並且已開始進行異業間的合作,例如透過行動裝置量測心跳的廠商則是與運動健身產業進行合作連結;開發穿戴式手環的硬體廠商也逐漸跳脫硬體思維,從服務的觀點切入,並開始併購其他公司,如飲食營養與熱量控制之資訊公司以及後端數據分析與預測的公司。

IEK View

隨著行動裝置的日漸普及以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日漸改變下,隨著時間的增加,未來行動醫療產業在發展上是持續看好,建議在切入時可以以整體產業價值鏈的角度來思考,預期這個產業在未來,先進入者優勢已慢慢降低,因此可以從幾個面向進行思考。

若從終端使用者的面向來看,大致上可以區分為臨床專業醫師以及一般消費者,因此在切入角度不同,則衍生出不同的布局策略。從目前市場供給端(App Store)現況來看,目前仍是以比較偏重健康促進類型的App為主要大宗。若是以一般消費者為主要對象的話,其實一般消費者最在意只有是否有效、是否可藉此達到部分目的而已,因此,如何從一般消費者面向進行思考,透過價值主張,提供更有效、便利的量測方式、更簡單直覺的使用者介面與體驗,並搭配後端服務模式的設計,有效地抓住一般消費者。以卡路里計算或管理為例,使用者在意的僅是可以真的達到瘦身功效,因此,未來如何加上服務的概念,以提供適時適地是人的建議與回饋,並抓緊消費者心理,透過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凝聚與增加使用者體驗將是主要關鍵。

若是以醫療院所為切入重點的話,在策略佈局上則建議配合醫護人員服務為主,以改善其工作流程(work flow)的服務思維為主要重點,並從照護品質改善、患者安全維護與決策輔助等專業角度來提升臨床人員工作便利性以及品質。但因大多涉及醫療行為,因此則需要通過FDA,以510(K)為主,大多為Class II,因此必須考量法規面以及申請許可流程與時程。

最後,不要忘記的是,App僅為連結使用者以及醫療健康照護的媒介與樞紐(hub)而已,因此未來如何解決付費機制、設計可營利的服務模式以及如何價值鏈上的眾多異業進行合作以發揮綜效,仍是未來這個產業發展的主要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