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長期看好 兩岸可形成完整供應鏈榮佳企業推廣組組長 陳羚螢

 

大陸是能源消耗大國,因此近兩年在尋找替代能源方面極為用心,中央規劃的「十一五」計畫,便將替代能源列為重點,利用太陽能、風力無窮盡的來源來發電,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基於幾個省區領土遼闊,長年有狂風吹拂,有利於建設風力發電廠,內蒙古、甘肅、河北、東北、江蘇沿海等地,已規劃設立千萬級千瓦(KW)風力發電基地,倘若興建順利,目前已超過1,000萬千瓦、居於全球第五的風電機組發電量,預計在2010年時達到2,000萬千瓦生產規模,再經過十年可望快速增加五倍增至1億千瓦水準。根據報載,世界風能協會(World Wind Energy Association)的預估,大陸風電市場成長迅速,可望於今年便能超越歐美國家,成為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市場。

風力發電好處多多,運作過程中不會產生廢氣、廢水、廢熱或其他污染物,從正式運轉後的半年內,就能抵銷掉風機從製造、生產、使用到報廢整個流程消耗掉的能源,既經濟又划算,而且不同於其他能源會有價格變動的情形,裝機後僅會因季節小幅改變而對產能有一點點變化,不會因為煤炭、石油價格波動而有來源不穩情況發生。還有一點大眾往往會忽略的事,就是我們在評估石化原料消耗對環境的破壞,以及對人類健康的傷害時,絕對不是單純的物價計算便能彌補得過來的。風機興建所需土地來計算,一座2000千瓦的風機佔地約在16到20平方公尺之間,原來的土地可以繼續使用,風機運轉不會格格不入,原本的畜牧或養殖漁業不受影響,土地可以變得更多元化運用,甚至一、兩部機組發生故障,對整個運作及供電影響甚微,維修的成本亦比其他產能機具便宜,所以是種便宜又乾淨的能源方式。自從80年代發生石油危機後,歐美等先進國家開始重視而且致力於替代能源的開發,原油預估只能再用個幾十年便會用罄,誰愈早開發、研究再生能源,誰就能掌握經濟強權。

西班牙有個小鎮La Muela,總面積143.5平方公里,人口數4,000人,原先並沒有特殊的風景或人文風俗會引人注目,後來市長看好長期的季風資源,於1980年起推動風力發電,陸續興建了450座風機,小鎮竟然因此賺了大錢,不甚豐裕的地方開始有了福利設施,地方公共建設突飛猛進,療養院、安養院和教育中心陸續興建,更讓人稱頌的是當地教育完全免費,書籍、網路設施及使用、電腦教學也全部不用錢,有這麼好的福利必然會吸引了很多人注意,雖然位處窮鄉僻壤,卻人口暴增至上萬人,拜大量興建公共設施得益,La Muela成了眾所皆知的觀光休閒好去處,這是受惠於風力發電的最明顯例子。

台灣和大陸同樣屬於能源消耗的國家,雖然有太陽能、風力、地熱、溫泉、水利等多種再生能源發電選擇,然而適合的恐怕不多。有心往這方面發展的業者抨擊立法腳步過慢,無法給予業者保障,再加上環保意識高張,沒有人願意讓龐大的機組就設在自己家旁邊,故而這方面的發展處於牛步化。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內容,明訂發展再生能源的獎勵與補助措施,業者希望藉助能源三法來擴大綠色能源的市場,在擴大市場和增進經驗、知識與技術方面都能有所助益。

國人關注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歷經9年波折不斷,終於在今年6月12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內容擘劃了要在未來20年內,新增 650 萬瓩至1000 萬瓩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另詳列運用收購機制、獎勵示範和法令鬆綁方式,要提供誘因增加台灣再生能源的開發,有了這部法源依據,有助於台灣發展風力發電或太陽光電,為來極有機會創造出國內3,000億之產值。

幾個月前德商英華威風電集團,傳出將撤資轉往大陸設廠,姑且不論是否真的會這樣做,或者僅是放出風聲想獲取一些優勢條件,但英華威是台灣最大民營風電廠,台灣其實很需要類似的國際大廠,才有機會適時切入風電市場,為台灣的能源取得開闢良好途徑,不料卻發生要撤資、琵琶別抱的事情,令人感嘆台灣留不住世界級的大廠!業界目前包括東元電機、中鋼機械、中興電工、台塑、上緯、漢翔、金豐等廠商,都積極切入風力發電的產業鏈,看到大陸正在蓬勃發展的市場契機,若能做到整廠技術輸出,結合風電機組、零組件、代工及維修等上下游廠商,形成完整供應鏈,將更能掌握住市場的需求,也可能順著大陸正在發展的能源政策,擁抱這個能源新趨勢。

「兩岸風力發電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8月17日,在經濟部能源局與中國能源局等單位推動下召開,引人的話題吸引來超過500名兩岸企業界及重量級人士與會,會中達成資源整合、技術分工等多項共識,針對合作創新研發、整合供應鏈、建立產品標準、市場行銷、風力發電人才教育及培訓等五大議題,完成共同合作意願書的簽署,兩岸決定擴大合作和交流,未來可以「CHINA+1」模式聯手進軍國際市場。中國能源局代表團團長劉琦和團員提出建議方向,認為台灣電子、電力方面擁有優勢,大陸的機械技術領先,且有龐大的和市場規模,先天上即有風力發電設備生產供應的優勢,如果兩岸風電廠商能夠攜手發展海上風電相關技術,結合大陸技術、市場和台灣的資通訊優勢,應該可以扭轉風力發電設施都被歐美國家獨占的情勢,市場發展性極為遠大。來台的專家還建議兩岸風電廠商加強交流合作,大陸齒輪箱葉片等技術高超,需要的變頻控制設備可以由台灣廠商補強,兩岸有相似的開發條件與基礎,將來可以合作開發關鍵技術,增加乾淨能源的供應比重,靠優勢互補打好基礎,未來可進軍國際市場。

最近電電公會和台玻集團結合國內能源產業業者,前往大陸江蘇省徐州參加「兩岸新能源產業合作與發展論壇」,與會業者說,徐州市年產煤炭2,500多萬噸,發電裝機容量約770萬千瓦,近年來積極投入新能源產業,發展主力瞄準太陽能、風力發電及生物能源,產業投資在太陽能部分,徐州有中能硅業,風力發電產業已有羅特艾德等數家國際級大廠,就目前累積的經濟實力已經擁有不小優勢。更何況在太陽能產業方面,徐州多晶矽年產量將達2萬噸,拉棒切晶達1萬噸,電池模組1,500MW,產值高達500億元,有大的機會更上層樓。

能源產業業者都認為風力發電是再生能源的明日之星,兩岸都投入相當多資金和研發,雖然雙方走的方向小有不同,但整體在全球風電市場中,可說是舉足輕重,未來透過更多交流與合作,必定能創造更多可觀的商機。大陸將推動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列為重點項目,預期於2011年將成為全球第一大風力發電國,當局規劃投入3兆元人民幣用於投資,計畫目標在2020年時,全國使用再生能源的比率將提高至23%。全世界對風電投資裡約有15%的資金投入中國大陸,預估將吸引多達340億美元投資額,大陸明顯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風電市場,既然我國業者已累積了相當多經驗和技術,自然不能在這個有極大遠景的產業中缺席。

大陸中央在「十一五」計畫中將風力發電列為重點之一,今年五月時風力發電機組累計裝機不過一千二百萬千瓦,大多位於寧夏賀蘭山等地,規模僅次於美國、法國、西班牙等國,政府積極主導之下,今年將新增8,000MW風力發電裝置,規模之大已經超越歐美國家而居於世界第一,而且進度超前讓人讚揚。大陸計畫在內蒙古、甘肅、新疆、河北、江蘇等地興建風力發電設施,規定機組的七成以上必須是國產設備,有鑒於市場宏大,引起台灣能源業者極高的興趣。

很多資深的業界和專家都認為台灣在能源開發領域投入較早,技術成熟度跟人才經驗都比較高,也比大陸具有優勢,不過大陸近幾年在幾個重要的新能源產業方面,已經統整結合出各自的產業供應鏈,對於滿足內需市場及對外爭取商機都陸續獲得可觀成績,尤其兩岸各有獨當一面之處,資金、技術、地點、市場等等,都有進行合作的必要與互補性,大陸也很歡迎台灣業者投入,給予很多招商的優惠方案,希望從垂直分工和加強橫向聯繫發展,使整個產業鏈更加健全。現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終於已經通過,兩岸經貿交流也正情勢大好,衷心希望台灣的再生能源產業能有長足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