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政策應符合絕大多數人民權益現任平面媒體資深記者 劉芙芩
媒體報導指澳洲決定斥資14億澳元,用於興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發電量在完工啟用後可以達到100萬千瓦規模,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發電量的3倍之多。能源即將短缺,世界各國開始處心積慮設法開發新能源,無論利用水力、風力、潮汐、太陽能、地熱或生質能源等方式,都想部分取代再用幾十年便會耗盡的石油能源,澳洲興建太陽能發電廠類似的動作並不是首創之舉,可是肯投入這麼多資金向這個開發新能源方向發展,具有的遠見和魄力就不是很多人擁有的。這件新聞報導不由然讓人想起台灣的能源政策有些怎樣的優點和缺失,如果多年無法克服,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市政府顢頇無能?是國際局勢所逼而無能為力?是環保意識抬頭阻擋尋求新能源的努力?或者有其他未曾浮上台面的隱性原因?要想針對台灣能源問題進行探索,首先必須新釐清一些癥結因素。
先從這兩年台灣政府對能源的看法及心態說起,台灣超過97%的能源都是仰賴進口,中油辛苦跑到國外探勘油源,得到的成果比起島內需要的數量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而已,由是經濟部重新檢視目前分散發展的策略,希望聚焦於一、兩種值得扶植又有發展利基的能源產業,由政府集中資源投注研發經費,或許能發展成具有競爭力的本土性能源產業。台灣過度倚賴進口的油、煤等原料,消耗地球寶貴的資源、增加二氧化碳排量、造成溫室效應這些困擾倒還可以先擺在其次再說,最直接值得擔心的是能源獲取的控制權被別國掌控,以國家安全角度思維,恐怕是極危險的事。既然能源發展產業政策是分散的,相關預算經費被迫運用在許多方面,彼此間必然會有排擠效果,無法建立起相當的經濟規模,進一步設想,競爭力自然就比不上其他國家了,能源發展政策要持之以恆,如果碰到政黨輪替頻繁,施政將沒辦法延續久遠,台灣現在的政治環境嚴格來說恐怕並不利於政策持續推展,這點是非常令人擔憂的,如果政策確實得以延續,還需要中央政府、各部會及國營事業的全力配合,民間研究機構的工研院以及專業研究單位,也必須搭配投注研究成果,台灣才有機會發展出自己的本土性能源產業。
國際原油價格去年一度衝高接近一桶一百美元大關,比多年都盤旋在大約40美元左右足足暴漲兩倍有餘,等於向世人宣告高油價時代正式來臨。經濟發展需要使用大量能源,高油價除了壓抑經濟成長率之外,對民生物資的衝擊更大,造成通貨膨脹是無法避免的情況,因此各國盡其所能的嘗試發展替代性能源,也在國內以法令和規定,例如調高電價等以價制量的方法來減少能源使用量。舉例說,台電以火力發電提供國內企業及民眾用電所需,火力發電需利用大量的油和煤炭,增加進口等於把更多錢送出國外讓別人賺,相對便抵銷經濟努力的成果,如果台灣有自己的能源產業,就可以減少受制於人的機會,不過什麼樣的能源適合台灣發展呢?風力發電的機組設置地點,只有台灣最大的離島澎湖,因為長年狂風吹拂又沒有高山阻擋的發展優勢,要想發展風力發電只能選擇澎湖和台灣西部比較恰當,不過每個機組造價近千萬,技術程度雖然並不算高,但是台灣廠商沒有損壞維修能力,發生故障只好整組拆下送回原廠修復,完成後再送回台安裝,浪費時間和金錢成本非常不經濟。
水力發電是台灣不錯的選擇,跟風力都是屬於乾淨的取得能源方式,可是河流短的缺點、隨著季節時有時無、欠缺充沛水力推動,都是先天難以解決的困擾,加上民眾環保意識抬頭,設廠地點必須面對環境影響評估的嚴苛考驗,民眾反彈抗爭更牽扯各方勢力角逐,雖然水力發電機組最為價廉,要想再行擴增幾乎已經不可能。潮汐發電目前國內技術還未成熟,必須引進國外技術和機具,此外還必須考量是否夠支應成本問題,就現在已經研發出的再生能源發電技術,除了太陽能發電可算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外,其他能源取得模式都有問題有待克服。但是太陽能發電需仰賴極高技術,使用的矽晶價格不菲,投下的成本與獲得的發電量完全不成正比,而且需要先進技術維持供電穩定性。到目前為止,台灣的能源技術和設備都是買自國外,要突破技術層次並非易事,達到一定等級還要有進軍國際的實力,需要國家付出更大的努力,其實政府非常清楚核能發電應該是最有發展價值的方式,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政府都評估過成本效益,但是一旦冠上政治意識和「非核家園」的大帽子,路就很難走得通,縱然有很大利益也一樣被棄置一旁,這真的蠻可悲的。拿核四電廠來說,民進黨執政時代完全停止運作,與國外廠商簽約的賠償金就夠嗆的了,等到國民黨當政,一番努力後恢復核四續建,但損失的費用高達以千億元計算,誰的損失?其實還是苦哈哈可憐的老百姓!
上述幾項能源開發方式不是不穩定,就是不符成本效益,油價極可能緩步往上走,價格操在別人的手中,我們是資源引進國,因此只得人家怎麼說,我們怎麼做,可是隨著時間越來越迫近,石油能源必定有枯竭的一天,我們總不能不多為未來著想吧,核能始終是頂著「神主牌」不能輕易碰觸的大問題,好像要蓋核能電廠就是與萬世子孫為敵,就是要破壞我們美麗的家園一樣。筆者在這裡並不是一味想鼓吹核能的好處,只想誠實讓大家知道核能是一個我們不能拋棄的選項,如果放眼世界各國在這方面的改變,就應該能知道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日本這些國家都還在大量增建核能機組,只有台灣為了「非核家園」,始終徘徊在「核」、「不核」的十字路口不知往何處去,說來也蠻可悲的。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今年6月12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決定優先發展太陽能、風力、生質能源與核能工程,預計於五年內投入303億元經費啟動「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希望到2025年時,再生能源的發電裝置占15%,發電量占總發電量之8%。全部經費用於節能減碳、節源技術、能源科技策略、人才培育等四個面向,分別投入約114億、149億、12億與20億元發展之用。行政院國科會評估認為太陽能光電產業極有機會成為下個兆元產業,因此投入最多研究資金,希望使台灣有機會在太陽能光電元件製造及技術方面名列世界前茅。國內幾家太陽能大廠,如茂迪、昱晶、宇通、綠能等公司,都已經在國內安裝了不少太陽能發電系統,「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通過,極有可能推動產業走出谷底,在提升國家正面形象上也有很大幫助。太陽光電遠景好,但是各國目前的技術都還不到位,換句話說就是成本太高,想符合量產目標還要一段時間。中華替代能源協會宣稱多晶矽材料價格,可望在五年內從每公斤7、80美元降至20美元,該協會積極研究如何縮短替代能源具有競爭力的時間,如果多晶矽材料於生產鏈的成本占比能降至25%,則太陽發電成本便能夠與傳統發電差不多,也才能有足夠的價格競爭力。
太陽光電為國家發展重點項目,去年(2008)產值達到1011億元,行政院核定的「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計畫於2015年時台灣能擁有完整的太陽光電產業群聚,以年產值4500億元成為全球第三大太陽電池生產國。完整的太陽光電產業包括上游矽材料、矽晶片等原料產出,和中游的太陽能電池生產,以及下游的太陽光電模組、太陽光電系統等產品,現在配合國內已經有廠商開始生產矽晶片等原料,配合已量產的太陽能電池、模組等,可以說具備了完整的產業鏈,擴大規模並增加業者家數,產業聚落便能日益壯大,產量擴增的同時就可壓低價格,進而能與國際大廠爭雄,既然再生能源是時勢所趨,是各國爭相發展的重點產業,我國愈早推動就愈有可能成功,假以時日,曾經傲視全球的晶圓產業亦將重現於太陽光電產業。
前任國科會主委現在擔任首席顧問的李遠哲先生,曾在行政院科技會報中發言表示,說非核家園是該推動的政策方向,依據現實情況應該考慮是否再使用核能,因為未來核能技術會更完備,儲存、減廢、再利用等技術將更進步,能源技術的研究應與能源政策併同考量,所謂非核目標可以延後推動。大家都知道,核能是乾淨的能源方式,反複使用最符合經濟效益,在我國能源發展項目中必定會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每個人都希望有潔淨、美好的家園,提供自己和後代子孫快樂無憂地生活,但是我們不能不想到,現代社會要想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照明、電氣用電、瓦斯、開車等等,每樣都必須使用可貴的能源,而98%仰賴進口的台灣,沒有自立更生的本錢,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設想出一條並不完美卻能符合實際現狀的能源政策和走向,才是真的符合絕大多數人民權益的最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