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取次貸危機教訓 美金融朝整合改革WTO中心副研究員 靖心慈
美國在2001至2002年出現恩隆、施樂及世界通信事件,暴露會計和審計制度的重大缺陷,投資者看見金融市場和企業帳目監督的脆弱性,對上市企業的信心隨之動搖,數百億美元帳面資產迅速消失。但是,美國經濟並沒有一蹶不振,資產證券化的合法化使缺乏流動性的資產得以證券形式以小單位出售給投資人轉變成資金,次級抵押貸款因此興盛,金額由2001年的955億美元升為2006年的4792億美元。
伴隨資產證券化而產生的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它提供債權人或投資人將手中有風險的資產證券,透過信用評等重新包裝轉售出去,交易金額由2001年的1.19兆美元升為2006年的20.21兆美元,成長幅度相當驚人,也造成了今天仍未解決的危機。
Fed成立暫時性 「定期競標機制」以釋放資金
國際貨幣基金(IMF)估算美國在2004至2006年未償付次級抵押1. 3兆美元,於2007年2月違約金額高達2000億美元,而以次級抵押貸款之房屋作擔保的證券和衍生性產品在2006年高達2.8兆美元,其收益率受到危機影響而急劇下降,信貸緊縮之惡性循環也使情況加速惡化,IMF表示,信貸緊縮的擔心已蔓延到其他部門。
全球央行為了應付危機,緊急對銀行與金融體系挹注資金和調降基本利率,協助穩定國際金融市場。美國聯準會(Fed)認為原有操作管道無法紓解問題,原因是以公開市場操作釋出資金,只有少數主要交易商和擁有合格非不動產抵押債券擔保品才可獲得資金,以及銀行不敢透過貼現窗口接受融資,因為怕被貼上財務困難標籤。於是Fed 成立暫時性「定期競標機制(Term Auction Facility, TAF)」,對眾多存款機構舉行競標以釋放資金。Fed也開闢新的貸款方式,允許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和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增加貸款;同意為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的資產提供融資,使摩根大通願意收購貝爾斯登。
歐洲中央銀行維持原先公開市場操作增加對市場釋放資金,提供銀行體系流動性之需求。但歐盟執委會2007年12月推出新改革措施,取消不必要的跨國貸款障礙和降低額外成本、提高貸款產品的多樣性、加強保護消費者進而增強消費者信心、方便消費者更換貸款機構。歐盟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官員們2008年4月也原則同意,加強各成員國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以防止區內跨境銀行危機蔓延而產生金融動盪。
美國金融機構在面臨公司會計造假和次級房貸審核不實風暴衝擊之下,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M. Paulson)於2008年3月底正式向國會提交金融改革提案,並公布金融監理架構現代化藍圖。
提升Fed監管商業 銀行以外的權力
其目的是繼1999年金融服務法允許銀行、證券、保險混業經營及監理後,進一步提升Fed監管金融市場商業銀行以外的權力,並合併政府現有金融監管部門。例如建立金融管理局整合銀行業監管,組建商業管理局負責公司行為監管和合併證券交易委員會及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我國於2001年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金融混業體制正式確立,也朝統一監管模式之方向發展。但金融改革受政治利益的影響,過去進展較為緩慢,為了提升金融機構混業後之營運效率,政府機關應該積極學習英、韓、澳、日、美等國的更新金融監管理念和技術,使我國監理與國際接軌。因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回合談判金融服務複邊要求會議,要求會員在保險、銀行和其他金融之各種供應模式做更多的開放,那麼未來跨國金融產品之流通,就非常需要不同金融監理機構之間的接軌與合作,所以早日將我國監理機構國際化,有利我國業者更適應未來金融業之全球自由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