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下的新局李禮仲 台灣競爭力論壇金融法制組召集人
服務貿易已經成為兩岸合作的新亮點,而近期可望洽簽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代表的不僅是服務產業邁入兩岸合作時代,更重要的是兩岸經濟區的整合面向已更趨完整。
壹、兩岸經濟合作的背景
兩岸合作從2008年馬政府上台後,一直朝著穩定開放的路線前進,從2009年的金融合作備忘錄(MOU),到2010年的兩岸合作架構協議(ECFA),再到2012年的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協議不僅架構了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也讓雙邊投資加速發展。
從2010年開始台灣投資大陸金額已經連續三年超過1千億美金,而且陸資對台投資也從2011年的3280萬美元,大幅攀升至2012年的3.28億美元,此不僅代表雙邊投資活動的熱絡,也突顯長期以來被壓抑的陸資赴台動能,將有機會隨著開放,出現爆炸性成長,雙向投資時代將會來臨。
貳、兩岸服務業合作的趨勢
過去中國大陸藉由低廉勞工透過製造,創造了世界工廠,雖然為中國大陸創造出豐厚經濟成果,但卻也出現環境惡化與區域、所得分配不均等社會問題,使中國大陸必須面臨轉型,未來朝均衡發展的經濟模式,會讓大陸的經濟由生產轉為消費,也將促使兩岸的經濟合作的項目將大幅改變。
中國大陸隨著勞動薪資提升與人民幣升值,將會使得中國大陸勞動力的價格優勢逐漸受影響,過去以出口推動經濟成長,帶動了消費力的成長,此意謂了未來將改由國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產業也會從大量生產的製造模式,改朝服務業方向前進,此會讓經濟的聚焦在服務業上。
中國大陸近期積極發展服務業,並且在十二五計畫中明定各項發展目標。2011年中國大陸服務業產值只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43.1%,離已開發國家將近70%左右的水準差距甚遠,顯示仍有不小成長空間,官方目標2015年要將產值比重拉至47%,屆時服務業產值總額將高達26兆人民幣。
台灣服務業發展的較早,兩岸文化相似的特殊性,更是雙邊合作的重要利基。兩岸不僅同文同種、語言相通,而且中國文化的精髓也在台灣完整保存,此即為台灣獨有的特色,未來在兩岸服務業進一步開放後,台灣獨特的文化型態,將會是雙邊合作的重要養分。
參、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新局
雙邊服務業合作是兩岸所樂見的,即將簽訂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象徵未來服務業合作的新局。過去多由各別服務業者合作方式將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制度性的服務業雙邊交流。以下將從內涵、產業、時程與區域四主軸進行分析。
首先在內涵部分,目前媒體已經傳出協議的粗略內容,分大陸對台與台灣對陸兩方向進行說明。在大陸對台部分,預估將會有65項優於WTO待遇的項目,而台灣對陸部分,也有55項承諾,但其中優於台灣在WTO所作的承諾項目,將不到二分之一。從結果來看,台灣明顯取得較大的開放空間,雙邊開放承諾的不對稱,顯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仍延續「讓利」的傳統慣例。
其次在服務業項目部分,協議中大陸對台開放的項目較多,其中包括金融業、醫療、運輸與電子商務等項目;而台灣對陸開放的產業,則是在金融、醫療及旅行社等部分。台灣對大陸放寬的產業內容明顯較少,其實陸資來台,不僅有助於台灣內需與改善勞動市場,更能平衡雙邊不對等的投資狀況,未來在服務業項目開放可朝更積極方向思考。
第三在時程上,協議明確定立時程審查,以有效降低投資的不確定性。過去外界擔憂中國大陸在行政程序上的審查,可能是拖累交流的重要因素,而此次陸方不僅公開承諾,文創相關出版品的審批程序,當中在網路遊戲部分更明確表示為二個月。顯示未來兩岸的服務業交流,可望能更順利的在軌道中發展。
第四在區域部分,主要的優惠區域仍集中在海西經濟特區。兩岸金融業的交流重鎮本就在海西,在服務業協定中,海西特區的重要性更明顯,不僅台資運輸業者可以在福建獨資營運,大陸也開放電子商務產業,未來台資業者在特定區域可持有過半比重的持股。大陸目前對台灣服務業的投資,仍希望集中在海西,並且持續以此實驗雙邊合作方式。
肆、兩岸經貿合作展望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兩岸經貿合作的另一重要里程碑,過去兩岸交流單向、間接且局部,未來的兩岸經貿關係將會開始發生化學變化。兩岸經貿合作將由「單向」轉為「雙向」,不僅台商至大陸投資更為便利,台灣也將有陸資來台,服務本地的民眾;其次兩岸也會由「間接」走向「直接」,未來商品將會直接進入雙方市場,甚至資金也會更直接快速地流通;最後經貿關係亦會從「局部」往「全面」前進,未來各項經貿合作限制將會逐步解除,不同面向的合作與交流將會以更快速的步調發生,其中服務業的交流將會成為兩岸經貿的重要篇章。
兩岸雙邊應該繼續本著互信互助、共創雙贏的宗旨,以交流增進彼此的信任,以了解擴大雙邊的利益,共創兩岸美好未來。我們相信下個十年不僅是台灣的黃金十年,也是中國大陸朝服務業轉型的關鍵十年,更是屬於兩岸服務業的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