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達成拓展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之目標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副研究員 靖心慈

西方世界在18世紀工業革命後,逐漸透過殖民和多國籍公司將製造業外移,於是全新的國際產業佈局產生。為了維護既得生產利益,各國彼此競爭,並建構了全球服務供應鏈。20世紀資訊科技的發達、電信事業的發展和中國及印度的興起,使上述產業佈局和服務貿易競賽白熱化。

我國產業界在過去多年,隨著經濟蓬勃發展,累積相當多的資金、製造技術和經驗,也產生了競爭激烈的配套服務體系。但這些優勢在新興國家興起後,加工製造產業多數外移,許多公司的中堅份子跟著出走,加上部份專業人士在國外從事顧問業提供專業知識。配套的服務行業並未能跟隨原有客戶到國外打天下,因為外國服務業市場並未完全開放,加上語言和文化差異使進入門檻高,在地人脈的培養更要從零開始。所以眾多服務業公司就只好留在國內,彼此競爭廝殺爭取剩下來的業務量,此刻要彼此競爭的業者自動整合成為較大型的服務業公司,到國際上打天下,看起來可行性太低。

反觀我國的優缺點,來研判未來服務業的走向,首先國內消費市場不夠大,加上政府主張自由競爭,故不足以培養出較大型具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業公司;已經出走海外的製造廠商也不一定會拉拔原有服務供應商到國外共同打併;政府不樂於出手扶持少數廠商或主導業者整合。所以,目前較佳的做法就是與中國、越南等國家合作,利用我國的經驗在外設立加工區,整合國內業者和海外台商的力量,建立與國內互補的供應鏈體系,逐漸培養大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業公司,再進軍國際。次佳做法就是硬與國際競爭,提供較佳的商業和租稅等自由加工貿易環境,此種作法所能吸引到的業種和期間長短,不盡然是符合我國政府之需要。較差做法就是政府的協助與援助並不比其他周遭國家更好,規模也不夠大,業者在這樣的環境下沒有辦法乘勢整合提升國際競爭力。

舉例來說,我國物流配銷和金融服務是具有出口競爭實力的行業,目前面臨的困境都是如何到國外去投資設點,如何整合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業者,如果政府重視他們,就應該出手協助業者的整合,尋求適當的業者退場機制,如此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打出一條血路。政府協助的方式可以透過內部資訊平台的整合;結合在外台商找尋適當的國外加工出口地點來凝聚業者;在國內邀請中大型台商製造業加工業者,結合過去提供服務的廠商,共同找尋合作的模式。使用上述方法,業者結合成中大型服務公司,逐漸建立公司的品牌和信譽,選擇海外台商服務需求較大之地點,與在地國政府談投資條件,逐步達成向外拓展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