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陸物流業發展現況~以上海、北京、深圳為借鏡 給台灣的啟示榮佳企業推廣組組長 陳羚螢

去年11月19日中國貿促會在南京和美國運輸與物流協會共同舉辦「中美物流論壇」,會中各國專家和企業領袖均認為,大陸新興物流業,在全球金融危機之下的發展機會甚大。

大陸國家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官員表示,2007年大陸物流業產值較前年增加一兆七千億元,幅度超過20%,佔國內GDP為6.9%。就江蘇省來說,因為製造業蓬勃發展,帶動了物流業的起飛,江蘇物流業增長達1,593億元,增幅為17%,但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大陸物流業發展仍然還不夠快速。官員說,全球物流業業務總量約3,000億歐元,前十大企業便佔去兩成左右營業額,市場發展是朝向「集中化」方向前進,不過大陸相關業者卻規模較小,而且分佈相對更為零散,雖然擁有一萬三千餘家第三方物流商,光上海地區就有十幾萬家之多,但卻沒有一家籌建出全國性營運網絡,因為集中度不夠,因此必需支付更高的運輸及倉儲成本。

商務部官員還說,世界各國的倉儲成本大多高過運輸成本,但在中國這種情況恰恰相反,中國物流業有5,000億美元產值,花在運輸方面便佔去七成,還有15%是行政管理成本,與美國低於4%的行政成本差距實在太大。另外再從外包數字分析,美國為50%,歐洲約35%,日本高達80%,但是大陸卻僅有10至20%,如此明顯的差距,造成大陸物流業的競爭力與其他國家難以匹敵。

論壇會場幾位專家指出大陸嚴重缺乏專業人才,有些企業甚至專才缺口高達三成,欲擴大企業業務量馬上面臨人力短缺問題,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下,可以說不進則退。不過,好在大陸物流業目前算是在起步階段,如果肯下功夫發展,未來應該仍然很有可為。雖然大陸也同樣遭受美國為禍首的金融危機傷害,但是很多歐美國家開始逐步將業務轉向東亞地區,亞洲地區可能有部分國家將受惠而出現另一波經濟好景,中國是亞洲頂尖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工廠,不妨趁著歐美企業轉移技術或生產線之利,進而掌握到更多難得的機會。專家們建議大陸企業應甩開本土意識,把眼光放遠、放大,將企業體朝區域化推動,儘量把業務範圍涵蓋面擴大,提高產能和效率,同時設法縮減成本開支,在資金、人才供給量大致都不缺的情況下,大陸比其他國家更有機會邁向成功。

推動經濟發展的產業中,物流業可以算得是直接或間接都最具有功效的產業,也是中共當局積極振興的十大行業之外,最有希望的明日之星,政府高層的意願是透過運輸業和物流業的整合,成為國家第11個行業振興規劃,所以基本上,物流業已經如同吃飽了風的巨輪,即將航向豐收光明的遠景。物流行業正遭逢難得一見的機遇,未來發展充滿想像空間,尤其中國地大物博,多達13億5千萬的人口,僅只滿足大眾生活所需即已經如同巨大寶藏,更何況國際物流還另有非常龐大的商機。中長期發展方面,如果做到專業化、效率化、調和供需雙方產銷,對國家經濟的影響將是非常可觀的。

上海市政府已將現代物流業視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支柱,整合「長三角」地區朝一體化發展,利用「長三角」龐大的腹地,加速物流進程,使區域經濟加速融合,力圖將華中地區作為提供快捷、高品質服務的試驗場。上海市十幾萬家物流業者必定會面臨整合與購併命運,在市場運作機制下,這是無法避免的過程,但是經過整併後能夠存活下來的企業體,將比以往更具有國際競爭力,在這個人口數百萬的大都會,物流業的輝煌遠景可想而知。

北京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去年經濟發展非常驚人,GDP達9,000億元人民幣,比前年增加12%,接連9年經濟成長率都是兩位數字,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明顯已是現代化大都市,服務業產值超過七成,2007年北京消費品銷售總額達到一兆八千八百餘億元,比2000年增加1.77倍。整體來看,北京的產業結構正邁向商業社會,根據北京市政府發佈的公報,2007年GDP達9,006億元,其中服務業佔71%,已超過歐美國家的67%比重,其中又以批發零售、餐飲、住宿、租賃及商業服務、居民服務等為主要項目,服務業產值僅稍遜於工業。全市各種商品交易場所達一千個之多,包括農產品、日常生活用品和原物料買賣等,商品交易市場類型多不勝數,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也有社區型小市集,有批發市場,亦有零售市場,百貨、超市、專賣店、綜合超市、便利店、購物中心、雜貨店,另外還有新型網購、電視購物、郵購等,形形色色和台灣目前有的完全相同,甚至更多更大。一些國際大型連鎖店,例如沃爾瑪、SAM都紛紛進駐北京,當然看的是目前的經濟實力、民眾消費力,以及未來可能的龐大商機。

有著兩千萬人口的深圳,從原本沒沒無名的小漁村,十多年間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知名的大城市,台資企業大量集中,台商和員工數不知凡幾。去年舉辦一場國際物流博覽會,吸引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展單位共襄盛舉,連同大陸國內參加者在內,共有超過六萬人與會。標榜「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實效化」的2008物博會,致力從規模和品質上,打造出亞洲第一的氣勢,結果也確實讓人讚許。三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包括物流上、中、下游各個環節的內容,分為七個區塊完整展示,拓展了貿易機會,也獲得極大宣傳效果。物博會採行與國際合作的模式強化供應鏈,選擇與跨國企業合作,以汲取管理及技術方面的新知。向外國展示獲致之成果和技術,將中國物流業推向國際,同時也引領國際物流業深入大陸。展覽期間,主辦單位還特別安排了十場次的高峰論壇,讓貴賓在參展之餘,還能有溝通、觀摩的機會,各國專家及企業界名人親身闡述論見,專業性十足,內容精闢給人很大啟發,論壇的獲得極大迴響。2008年物博會的成功舉辦,將深圳推上國際物流樞紐舞台,未來發展不可限量。

台灣物流發展經過多年努力已經有很好的基礎,企業累積的know-how完全不輸給歐美先進國家,而中國大陸尚屬於萌發階段,很希望引進台灣的智慧與經驗。平心而論,台灣地小人稠,物流業發展有限,目前差不多達到飽和的地步,也已經是必須積極向外拓展領域的時候,對於海峽對岸這塊令人垂涎的大餅,確實醞釀了非常誘人的商機,特別是大陸正在急起直追,國際間幾乎所有跨國企業都不敢小看大陸的未來,每個集團都紛紛在大陸設立分公司,聰明的台灣人,到大陸發展比其他外國人有更多好機會,怎麼能輕易放掉這個大好良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