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ICT科技台灣精緻農業再出發創新發現誌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台灣的資通訊(ICT)產業在國際上的卓越表現,有目共賭,也累積了相當厚實的基礎,在此優勢下,政府積極發展生物科技、觀光旅遊、綠色能源、醫療照顧、精緻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等六大新興產業,不僅可以快速展現成效,也是讓台灣從製造業轉型為創新服務業的最佳契機。根據行政院統計,上述六大產業在2008年時,產值為2兆544億元,就業人數為94.9萬人。推出六大新興產業政策之後,預估在2012年產值達到3兆4124億元,就業人口增加至166.4萬人。

《創新發現誌(ideas)》將進行六大新興產業專題,從產官學界重要專家學者紙上論壇、國內外個案研討、並與應用劇本實驗室(Scenario Lab)合作,將針對六大新興產業,透過學理模擬方式,勾勒出第一部產業未來史,對台灣產業的發展,將深具參考價值。

採訪整理/秦振家

台灣以農立國,農業過去向來是支持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但隨著時代的演進,台灣農業從「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當中的生產導向逐漸走向生態導向,促使農業必須朝向精緻農業發展。也因此行政院在2009年提出「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將精緻農業列入六大新興產業之列。

根據行政院在2009年的估計,政府於4年內合計將投入經費新台幣242億元,預期至民國101年精緻農業產值倍增為1,589億元。目標是在這段期間創造3萬1,000個就業機會、促進農漁村經濟繁榮、提高農民所得、提供安全的農產品,同時進行更多的造林綠化、減少污染,以促進國人的生活品質。

《創新發現誌(ideas)》此次邀請產官學等台灣農業各界重要人士,共同探討精緻農業的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以及ICT技術在其中所扮演的推動角色。以下為此次紙上論壇的主要內容:

《創新發現誌(ideas)》問(以下簡稱問):政府大力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其中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明確勾勒出台灣精緻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請教台灣的優勢何在?必須要有哪些配套措施﹖產官學界應該建立哪些共識?

胡興華答(以下簡稱胡)︰不論是針對生態保育,或是面對國際競爭,台灣農業已到了重新思考定位的時候,不能再單純認為農產就是只有生產和銷售行為而已。未來台灣農業都應該以人本為主,以人民需求為出發點。

農委會在2009年所提出的「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包含的三大部分都有其意義所在。首先是「健康農業」,代表開始注重國民「食」的安全問題,並從消費者角度出發。其次是「卓越農業」,代表的則是台灣農業型態的轉變與對國際化競爭衝擊的因應,利用科技來強化農業發展潛力。最後則是「樂活農業」,代表農業發展從生產導向邁向生活導向,以及台灣文化及地方特色的發揮。

我認為台灣農業的優勢,除了農業技術平均水準高、周邊產業完整、年輕一代逐漸投入農業外,政府和產業對發展農業的企圖心也十分旺盛。

對於台灣精緻農業的發展,政府目前正在進行的相關配套措施,像是水土保持局已推動數年的「培根計畫」等,用意均在於整合各界資源,以配合政策發展推動需求,達到計畫所設定的推動目標。

陳加忠答(以下簡稱陳)︰所謂的精緻農業,指的是讓單位面積的產值達到最高,也就是同時兼顧產量、品質和產品售價等因素,讓農民可以賺錢。目前台灣發展中的有機農業,只要能夠達到前述標準,同樣也會列入精緻農業發展的一環。

要發展精緻農業,相關的配套措施,建議應包含:一、明確的生產目標:確定農業生產與行銷的重點,像是特定花卉蔬菜、畜產水產等;二、要有目標市場;三、細節計劃之擬定:先有藍圖規畫,接著對困難點加以施工、分段組合,並採取系統化管理;四、新時代人才之培育:要具備生命科學、工程技術、語言與行銷能力。

陳世雄答︰台灣過去投入農業研究有很好的基礎,可說是全球第一,創新研發的能力是優勢。但是,精緻農業被誘導到高價值、高單位的產品,事實上,應不只是有形的價值,還應包括生態、環保、節能減碳及公平交易等。在農業上,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就產生許多二氧化碳,全球有30%的二氧化碳是由化學農藥造成,而有機農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就符合精緻農業的精神。

賴鵬智答(以下簡稱賴)︰精緻農業當中的樂活農業,一般常被民眾誤認為只是吃喝玩樂的經營方式。實際上,樂活農業從供應面應該被定義為健康、環保的農業經營方式;而消費面則應被定義為同時顧及自己與大眾,維護生態的明智消費行為。而台灣發展精緻農業的優勢相當多,像是農業技術優異創意十足、有機農業蓬勃發展、台灣人民素質佳、學習力強及山林資源豐富等。但是,要考量的因素則是政府法令的周全配合、對應的經費支援、人力資源的提升等。

問: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有哪些國家的作法值得借鏡?像是日本的精緻農業發展導入科技工具,帶動附加價值高的農業發展。台灣有豐沛的ICT技術能力,應如何與農業結合,提高產量,創造出國際聞名的農業品?

胡:台灣目前農業經濟規模的擴大,可以借鏡其他國家的做法,以提升國際競爭能力。以養殖漁業為例,印尼有單一企業就能提供5,000公頃養殖池的能力。台灣農業想要在全球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能夠達到國際買主對於品質及產量穩定的要求。採小規模分散經營模式造成成本高昂,不易滿足這種質與量上的穩定要求,這點是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而台灣的ICT產業發達,在精緻農業的應用有非常多樣化的應用,如生產履歷。在健康農業中,為了確保農產品的品質與安全,應導入生產履歷的技術,可回溯及追蹤生產過程,引進二維條碼進行查證。另外像是牲畜、種魚、蘭花等都可以植入RFID晶片,追蹤其生長過程及周遭環境變化,以控制品質。
另外還有遠距監控及診斷,利用遠距視訊,可以迅速蒐集不同地點的情形。此外還能搭配視訊會議,在農民遇上農作物有問題時,可以立即請教不同的專家釋疑。

陳:目前像是荷蘭、丹麥與以色列等國,都是很早發展精緻農業的國家,同時ICT技術的應用亦居於領先地位。這些國家很早就引入RFID進行牲畜的生長情形追蹤,以掌握農產品品質。日本之精緻農業雖然引入了科技工具,但是其生產成本高昂,因此經濟效益較低,不易形成產業。ICT對精緻農業發展而言,是項強而有力的工具,但必須能夠提供充分及即時的資訊,才能真正有所助益。

陳世雄:日本為提高糧食自給率,農民水產省積極推動有機農業,通過有機農業促進法,中央及地方政府均大力支持、補貼有機農業,讓日本農民對於自已身為農民感到驕傲,相較於台灣農民長期被漠視,長期處於弱勢,有天壤之別。

歐盟也積極發展有機農業,3-6年有機農業的耕種面積增加6倍之多。事實上,以東北亞的韓國或大陸長江以北,冬天太冷無法種植蔬菜,台灣量多質佳的高山冬冷蔬菜就可透過科技冷藏方式,外銷這些地區,為農民開拓新的市場。

賴:斯里蘭卡的國民所得比台灣低,但卻積極發展世界級樂活農業,具有國際競爭力。該國業者經營綜合性的休閒農場,強調環境管理,像是用水和廚餘的回收再利用都做得很好。如果台灣業者僅注重向豪華方向發展,反而會失去發展各地獨特風格的機會。

台灣的網站雖然發達,但國際化程度不夠。同時在推廣時必須要納入國際化行銷的想法,才能發揮網路行銷的威力。

問:現階段發展精緻農業的過程中,遭遇到哪些問題與困難?因應之道為何?

胡:在推動精緻農業的過程中,目前了解到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是:一、極端氣候影響:天災與極端氣候變化會造成農業的生產及銷售不穩定;二、農民對現有設施或是科技的利用度不足;三、目前台灣農民年齡層偏高,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族群投入精緻農業領域;四、手機應用的推廣:日本農民擅長利用像是手機等通訊設備,加速資訊的傳遞。目前台灣通訊費用仍然偏高,如果能夠以合理的成本發揮通訊能力,就能拓展GPS定位及大量的統計資訊,讓整個通路能夠更迅速得獲得農產、氣候、交通等重要訊息;五、國際人才的培育:必須要培養出具有國際行銷能力的人才,將台灣農產品推廣至國際市場。

陳:就我了解到的問題,在生產面包含了生產對象及市場目標等戰略層級方向有待確認,並建立系統化的整合技術等。而在制度面,必須以計畫性大規模生產滿足數量、品質、時程需求,並建立品管指標。在觀念上建立全民發展精緻農業的信心與決心,並且培養宏觀的將才統領發展事務。

陳世雄:我認為台灣的農業有二大問題,一是錯誤的休耕政策,並採取補貼政策,讓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低於30%,比日本的40%還低;第二個問題是錯誤的農地政策,1999年通過的農發條例修正草案,允許農地蓋農舍,不僅家庭用水排放污染水源,也讓農地過度分割,導致大面積耕地流失。

賴:台灣民宿目前一味強調景觀,造成投入成本高,同時也耗能費水,反而失去環保意義。同時樂活農業現有國際化程度不夠,人員外語能力及外語設施標示有待加強。另外台灣鄉土資訊尚嫌不足,本土各地獨特的文化及歷史必須強化發展並對外推廣,才能產生特色與國際競爭力。

問:請描繪未來3至5年台灣精緻農業發展的面貌?要達到此一境界,必須要有那些具體步驟?

胡:目前精緻農業希望在未來3至5年達到讓有機耕作面積及安全認證的數量提升一倍的目標。但八八風災帶來的衝擊比想像中大,預計要花上4年左右時間才能逐步達成目標。不過這種破壞相對卻帶來了重新建設的機會,我們正好可以投入適當的資源,將重建轉為全新建設,納入全新的ICT技術與設備,同時調整生產區域,以超越原來預期的水準。

陳:希望台灣農業能夠發展出技術特色與文化特色,向國際展現出。

陳世雄:台灣標榜要成為「無毒島」,事實上,無毒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認為,未來幾年發展精緻農業有幾大重點項目,即維持生態、健康、公平、無農藥殘留等。同時,政府不要只有口號,要真正走入農村、了解農民,才能制定有效可行的農業政策。

賴:台灣農業可以強化農村社區的文化特色發展,兼顧生態環保,進而推動具有鄉土文化的生態旅遊,以吸引更多國際觀光客源。

本文摘自【創新發現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