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服務產業的國際化及其展望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王健全

前言

台灣的醫療服務產業產值龐大,價格亦極具國際競爭力,醫療服務的水平在亞洲也居於領先地位。不過,醫療服務係屬於內需為主的產業,在國內內需市場不大的情況下,進一步發展及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空間也受到制約。因此,鼓勵服務業國際化,一方面提供國際醫療服務,擴大台灣醫療產業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另一方面,藉由國際能見度的提高,吸引海外病人(包括華人與非華人)來台治療,以及國際觀光客來台進行醫療旅遊,足以協助國內醫療服務升級轉型,並解決國內市場飽和的困境。因此,本文旨在探討推動台灣醫療國際化的政策背景,並分析其未來展望。

推動醫療服務國際化的必要性

近年來許多東南亞致力推行醫療旅遊,目前推行最具成效如:新加坡、泰國、韓國、甚至是晚近崛起的印度。這些國家政府都各自發展具特色的醫療旅遊套裝行程,提供許多就業機會,活絡該國國內服務業。其中,泰國已將宣傳泰國醫院國際化的醫療服務水準列為主要外交工作項目之ㄧ。反觀我國雖位於亞洲重要經濟樞紐位置,卻尚未善用此天然優良地理條件發展相關產業,失去發展醫療國際服務化的先機。

不過,近年來情況已有所改善。在《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行政院已將醫療保健及照顧服務業列為十二項策略性服務業之ㄧ,並據以研擬相關的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其次在行政院最近擘劃的《大投資、大溫暖-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三年衝刺計畫的五大套案中的「產業發展套案」也將健康照護產業視為新興產業,並透過旗艦計畫的發展來開創其發展新局。具體計畫即包括推動醫療服務業國際化、推動醫療機構品質提升、各類醫事人員服務品質提升訓練及發展醫療e化產業等具體措施。希望藉由台灣醫療服務的國際化,實現「顧客走進來,醫療走出去」的目標,在在地顯示,政府推動醫療服務業國際化的企圖心。大體上言,近年來台灣醫療品質大幅提升,如果能運用國際既有醫療技術優勢之模式,帶動醫療及周邊產業的發展,勢必將能吸引全球華人或鄰近國家白領階級來台就醫,以搶攻這塊全球觀光醫療服務的龐大資源與商機。

另一方面,國內服務業產值已占台灣整體GDP的七成以上,服務業的附加價值及創造就業機會的能力將是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有鑒於此,在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劃(2007-2009年)>中,服務業的發展已成為政府推動產業成長的主軸。在服務業中醫療服務業也是服務業中的重點產業。

2006年我國醫療產業產值約為7,000億元,預估2009年產值將可提昇至7,724億元,創造24.2萬人的就業人口。並已建構安全之醫療環境,達成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導入醫療資訊化,活絡醫療資訊產業,建構安全之醫療環境。強化醫療服務國際化,達成「顧客走進來,醫療走出去」,以提升台灣優質醫療的國際形象。同時,根據2015年產業的遠景規劃,醫療保健業即有可能在2015年發展至兆元規模之產業。2015年產值可望達到1兆7千億元新台幣左右。

此外,醫療服務產業國際化也具有下列的優點,而值得予以推動:

第一,彰顯醫療普世化價值,創造經濟及社會福利的極大化:透過醫療服務國際化,一方面創造經濟福利(economic welfare)的極大化,另一方面,透過國際醫療服務所獲得的利潤,使醫院可以投入更多的醫療資源,僱用更多的高素質醫師,回饋國內病人,也促使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的極大化。

第二,突顯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必要性:透過醫療服務國際化的發展,增加台灣醫療在國際間的曝光度及讓世人了解台灣醫療服務的世界級品質,將大大增加了台灣未來加入WHO的籌碼。

第三,分擔健保負擔,協助政府解決財務困境:由於醫療服務國際化所獲致的利潤可以取得規模經濟利益,並可分擔國內的醫療成本及健保負擔,將有助於解決健保及政府財務負擔。

第四,創造產值誘發投資及創造就業人口:根據預估,2008年的醫療服務國際化產值可達30億元新台幣,2009年更可達180億元新台幣。其次,根據表2的推算,未來可以誘發105.6億元的新增投資,以及創造960人的就業人口。

何謂醫療服務產業的國際化

一般而言,醫療服務國際化依服務地點可區分為境外與境內國際醫療兩種(見圖1)。如依服務型態又可再分類為觀光旅遊及疾病治療,當然觀光旅遊以健康檢查、美容等對人體侵入性較低的醫療行為為主。

資料來源:參酌長庚醫院<長康醫院推動醫療國際化的經營模式>修改而成。
圖1 推動醫療國際化的類型

境外醫療較為少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與國立新加坡大學附設醫院合作,在新加坡大學醫院租下一個樓層經營癌症治療,派自己的醫護人員進駐服務,成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的境外分支機構,是境外國際醫療的一種模式;另近年來長庚醫院或壢新醫院等在大陸設立分院或診所,也屬境外國際醫療。

境內醫療係指吸引國際人士到國內就醫。由於醫療服務已趨向專精化,有些國家專注於發展某項醫療技術達到「價廉物美」的地步,也得到國際人士的認可,形成跨國就醫的情況,如韓國的整形外科、泰國的健檢及變性手術、印度的眼科醫療等。另香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近幾年也都積極開發境內國際醫療業務,吸引不少醫療落後國家的富有人士(例如中東、中國或印尼富商)或無法負擔高額醫療費用的歐美人士前往就醫。

未來展望

在釐清醫療服務國際化的定義及吸引國際人士來台就醫的目標後,究竟台灣如何有計畫、有步驟地達成設定的目標呢?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台灣醫療服務業的優劣勢(包括品質、價格競爭力等)。具優勢的醫療項目,與國際化時必須鬆綁的相關法規,以及主要的目標市場(以海外的華人,乃至全球非華人)的定位。其次,文件的英文化,相關醫療人員的培訓與SOP,以及可能面臨的國際醫療糾紛、訴訟的保險與通路。當然,國際醫療相關知識庫的建置也不可或缺,可以做為經驗傳承的參考。此外,在行銷上,國際研討會的籌劃以凝聚共識提升國際能見度,政府形象廣告與行銷,以及國際醫療專家、醫療行銷的參與、協助推展也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醫療服務國際化的價值鏈流程(見圖2)相當長,風險亦高,因此,政府的適度介入協助亦有其必要性。例如在外人取得入境簽證的協助上,尤其是共產國家,甚至在911事件後被嚴格監控的中東國家入境旅客。此外,醫療服務不能刊登廣告之法規鬆綁,也有其必要性。

在國際化目標市場與推廣模式上,根據華人/非華人,觀光醫療又有不同的目標市場及行銷模式,如圖3所示。不過,受限於資源的限制,在短期內,台灣的醫療觀光應鎖定中國、海外華僑及若干東南亞國家中醫療水準低於台灣的國家,如越南、菲律賓等;待建立國際知名度之後,再針對歐、美、日本等市場開發,使台灣成為亞洲的國際醫療觀光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