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生產總額不升反降 發展遇瓶頸美麗新世界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周滿華
和金門一水之隔的廈門,在實行小三通多年並於今年實施擴大小三通後,和台灣接觸的頻繁程度有增無減,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快速發展,廈門正努力提高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地方政府施政注重物流業、金融業、旅遊業、會展業、軟體和資訊業、商業貿易業、文化產業、房地產和仲介服務葉等方面,希望加快服務業發展,積極導入國內、外資金,讓服務業在創新研究領域有所成長。廈門經濟特區自從設立以來,服務業是發展最快的一支產業,去(2007)年增加642億餘元產值,佔全市GDP比重之45.2%,已經是當地經濟支柱極為重要的一環。市政府今、明兩年則將重點放在商務營運中心的招商、建設和管理,和倉儲、配送、物流、服務業,以及推動兩岸經貿交流合作。 南韓因毗鄰中國大陸,一向把大陸視為重要的出口國家,去(2007)年南韓對大陸投資金額超過52億美元,比2006年成長達56.2%,是歷年來最高紀錄。投資項目亦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服務業佔總投資比重約三成,且正逐年提高比重,金融、建築、物流和批發零售業相當活絡。相反的,製造業從高峰期比重的92.5%下降至不到70%,這種此興彼衰現象可以明顯看出時勢趨向,同時可以預期南韓未來非但不會減少對大陸投資,反而會在服務業和資本密集產業方面加大力度投資,相關投資額必然會持續大幅提昇。南韓現任總統李明博在擔任首都首爾市長時,透過和國外姐妹市的良好關係,將南韓電腦化專案出售給俄羅斯、蒙古和越南等國,並且致力將該國資訊成果向開發中國家銷售,短期內即顯露出不錯的結果。南韓政府決定將汽車、造船、紡織、機械、醫療等五大產業作為平台,將IT產業技術融入其中,藉此發展資訊服務業的成長。不過南韓的資訊市場屬於淺碟型,內需市場不夠大,在資訊全球化時代,當局推動「智慧型城市施行細則」,想將南韓國內環境優質化,三星、LG、SK等大企業倚賴在國內發展出的良好經驗,與政府配合向外輸出,未來可能獲得的斬獲必定是豐碩而且可以預期。關於這點,南韓政府的做法和台灣有很大差異,南韓對於塑造國家優質環境不遺餘力,資訊、電腦化首先滿足國內市場,逐漸累積實力並獲得充分經驗後再進軍全球,政府既是後盾也是開路先鋒。然而台灣雖擁有強大的醫療技術和許多高水準的團隊,但都處於各自奮戰、個別打天下的層面,政府未曾施加援手,或者是發揮影響力嫌不夠,造成資訊服務業和醫療服務業始終各走各的路而未曾經過整合,更無從發揮結合後的綜效,真的非常可惜,倘若產業間能增加連繫彼此搭配,經由合作增加雙方實力,產生的效益絕對一加一超過二,因此這個部份還有賴各產業界和政府多加努力。 談起台灣服務業發展成果,從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五年一次工商普查結果讓人非常詫異。5月初發布工商普查結果,發現2006年台灣服務業生產總額占非農業部門比率從40.6%降至35.7%,是30年來服務業連年增長後首次不升反降,可見台灣服務業受大環境不景氣影響,已經遭遇發展瓶頸。照理說在經濟成長路途中,國民所得隨之增加,經濟逐漸寬裕後購買力和消費力會同步增加,並使服務業生產總額逐年走升,這是一種正常且符合邏輯的推論,然而服務業生產總額占非農業部門比率不但不走升卻反而降低,其造成的原因便值得深入探討。另外,WTO不久前亦公布世界各國服務貿易排名順位,台灣2000年居全球第18,2007年則退步至全球第26名,這個結果不禁令人感到憂心。 現代社會的經濟型態,已經從製造業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在製造業已經無法繼續維繫經濟成長時,世界各國爭相發展服務業並進行服務貿易,將發展服務業視為持續經濟成長的靈丹妙藥,歐美主要工業大國都屬於這類,除了日本和德國仍然擁有強韌的製造能力外,美、英、法等國均靠服務貿易輸出來彌補商品貿易的赤字,而且逐漸獲利增加,有效維繫了國家經濟成長。美國的服務貿易順差高達1,200億美金,英國也有700億美金之譜,服務貿易帶來亮麗遠景,其散發出的強烈光芒已遮蓋住製造業。製造業講究降低生產成本和追求增加利潤,「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和印度、越南等國,憑藉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廠房、設備,早已迫使歐美製造業轉向尋找代工,本國則將絕大部份重心專注於服務貿易範疇的發展。服務貿易與國土資源大小或人口多寡無必然關係,歐洲小國丹麥、瑞士和荷蘭發展觀光和會展產業,每年都可賺進超過百億美金的外匯。國土和人口都比台灣小的荷蘭、新加坡、香港,服務貿易輸出排名都遠勝於台灣,而在全球排名更高居14名之內,的確是值得台灣學習和效法的對象。 行政院和經建會對服務業發展不是沒有用心,或許是規劃良好而執行不力,也或許是以往朝野對立以致政治空轉導致推動無績效,總之從數據結論分析,近年來服務業推展成效並無法令國人滿意。經建會於2002年推出「挑戰2008年國家發展重要計畫」,2004年再推出「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這些大型計畫的推出,顯示政府用心於服務業欲使之快速成長的用意,但是計畫很遺憾並未彰顯出多大績效。台灣從1980年代服務業佔GDP比重超過50%以來,服務業在社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和民眾的關係緊密相關,日常生計食衣住行無所不包、無所無關。近年來服務業走向科技化、自由化和全球化,是各國都積極追求和推動的目標,服務業的進展程度,已經成為評估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指標,然而無可諱言地,台灣11、12年以來服務業雖呈飛快成長,但比起歐美先進國家來說尚遜一籌,受限於國內市場不夠大,以及服務品質還不夠好,質、量兩大區塊皆有需要精進之處。 服務業與製造業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服務業運用大批人力,雖無模式化製造過程,但服務型態與顧客貼進,展現的服務品質愈佳,絕大多數都可為企業帶進可觀利潤,能夠仰仗創新經營模式、親切貼心的設計,以及誘人的廣宣打動消費者的心,自然便能打造企業王國,例如麥當勞、肯德基這類連鎖跨國企業,先在自己國內生根茁壯,進而前進世界各國經營得有聲有色,甚至因為它們的出現,改變了很多國家的生活習慣,這種強大而且如同怒濤澎湃般地潮流,倚賴的就是運用一套優良標準模式,進而複製到所有店家,並且不斷從服務顧客中尋求改善現狀,每每給顧客不同的新鮮感受。 台灣服務業受景氣拖累表現不佳,但是仍有在逆流中仍能展現亮麗業績的企業,這些企業自有其成功之道,人云:「不要為失敗找理由,要為成功找方法」,真的,不景氣雖然是事實,但只要找出藍海策略,想要從眾多競爭者爭食市場大餅中殺出活路,絕對能有番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