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服務業邁進 台商的重要選項榮佳企業推廣組組長 陳羚螢

大陸經營環境改變,和十幾年前台灣的情形極為類似,從土地取得、購置廠房、機器設備添購到人事成本的逐步墊高,都形成企業經營的龐大支出和壓力。自從大陸實施新勞動合同法和新所得稅法後,大批台商有感於經營環境惡化,採取之對策為大批移往越南重新立定腳跟開疆闢土,或遷往大陸內地繼續經營,又有部分選擇回台上市。雖然大陸因為經濟快速起飛,覺得該是將勞力密集產業升級的時候了,暫且不論此政策在現階段推動是否正確,但為了讓人民有更好的生活和待遇,當局採行較嚴格之措施來照顧百姓亦無可厚非,但「在商言商」,台商身負經營沈重包袱,對政策變更非常敏感,體會到的感受便不會那麼輕鬆自在了。

數年前台商前進大陸時,當時大陸急於引進大量資金從事製造生產,目的是加快經濟建設腳步,於是以「招商引資」和租稅減免等優惠措施吸引台商前往,台商則憑藉資金和技術優勢受到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歡迎,選定作為設廠的地點,幾乎都能夠快速取得同時獲得當地政府高度配合;然而隨著時勢演進,大陸近年已經成為強大的經濟體,尤其舉辦奧運後,大陸已經向世人宣告「中國已經居於世界大國之列」,「東方巨龍」的身影已然完全蓋過亞洲四小龍的光環,鉅額外匯存底躍居全球第一,「世界工廠」的美名響徹雲霄,無論美、日和歐盟各國,沒有任何國家敢忽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現在大陸經濟能力愈來愈強,台商從事的傳統製造業已經無法再居於領導優勢,技術上既無法大幅領先,成本價位方面亦沒辦法與在地企業相抗衡,公司營運狀態明顯遭遇瓶頸,倘若不積極尋求改變,台商的競爭力優勢將蕩然無存,最後難免走向關廠或倒閉之途。

因為地緣關係,台商大多從珠三角一帶開始紮根,再逐步向長三角和內地發展,不過大陸缺電情況嚴重,限電措施往往令台商無所適從,訂單約定交貨期限往往受到延宕與挑戰,連帶商譽亦將受損。目前長三角一帶的台商是以發展高科技產業為主,不過成本高、環保意識抬頭,使經營環境漸趨不理想,加上大陸政策指導原則轉變,「引資」變成「選資」,吸引高科技產業逐漸取代傳統低附加價值的產業,許多台商的處境堪稱今非昔比,如何因應呢?難道台商得坐困愁城、無法伸展嗎?

不久前看見一篇報導,國安會諮詢委員陳德昇發表專文,認為台商可以朝內需型市場方向轉型,或者以大陸較弱的服務業為努力方向,如此建議與筆者的認知不謀而合,主要是大陸幅員寬廣且人數眾多,而服務業發展仍在起步階段,當人民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對提升生活品質的要求也必然隨之提高,而滿足民眾生活所需的各種服務業就必定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目前大陸便是一塊極之寶貴的處女地,尚處於萌發期階段,未來必定會有無限機會在全球發光發熱。

先說長三角地區,長三角致力推廣高科技產業,例如中關村一直致力成為中國的矽谷,近幾年快速發展的結果也確實讓世人瞠目。台商在當地經商仰賴語言、文化等優勢,加上多年經營的政商人脈,要想打下一片天下其實亦非難事。但大家都知道,單打獨鬥的效果絕對贏不了團結合作,知道這一點,當然就可以在大陸目前詭譎多變的環境中充分應用。經商原則上不脫原物料取得、製造加工、包裝運送和倉儲等層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運送,即一般業者所謂甚難掌握的「通路」,通路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話表示,「誰掌握了通路,誰就幾乎抓住了成功的機會!」。台商因為在大陸成功創立品牌者只有寥寥數家,其他的都還無法掌握和善用品牌優勢,除了本業可以尋求互補式合作外,「異業結盟」也是很好的經營策略,結合他業已有的優勢,或者是產品強項,也或者是通路,相互截長補短後諒必能大幅強化結盟體的經營體質,面對市場強力競爭的現況,實在是一條突破瓶頸並增加獲利的途徑。長三角是大陸經濟發展最快速的區域,也是整個大陸的經濟重鎮,相較於內地的發展規模有著極大差異,也因為如此,台商往大陸廣大內地拓展服務業的商機更是無限寬廣。

製造業現在已經不是社會發展的主流,服務業已然取而代之,因之台商必須想方設法朝供應內需型市場著手,儘量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拓展網狀通路,塑造眾所皆知的優質品牌,以研發創新為後盾,相信企業活動力能夠增強,獲利能力也會更加可觀。

除長三角外,珠三角同樣是台商經營發展的主要區塊之一,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在地理位置上鄰近香港、澳門,一直是大陸南方的重要門戶,經濟成長呈跳躍式推進,每年為大陸賺進高額外匯收入,當然台商的貢獻非常大。舉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為例,聯邦快遞投下鉅資25億元人民幣成立亞太轉運中心,國際知名企業DHL也積極擴建香港國際機場裡的中亞超級樞紐中心,籌建完成後將是DHL在亞太最大的自動化快遞中心。無獨有偶地,聯邦快遞(UPS)亦將亞洲轉運中心從菲律賓遷至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兩年後即可服務業者。DHL、UPS大手筆改變商業「戰場」,作戰軸心自東南亞轉進大陸,顯見國際型跨國企業都已看見大陸未來遠景,因物流業競爭激烈,大家紛紛在珠三角搶下灘頭堡,進軍大陸市場並瞄準周邊市場可能帶來商機的態勢相當明顯,可見各國都已經明瞭大陸對國際經貿的重要性。
UPS目前在亞太地區每週飛航260個航班,公司規劃的藍圖中,當亞太轉運中心順利成立後,第一年的貨物與郵件運量將有60至70萬噸,第二年起增為100萬噸。看中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的原因在於可以連接大陸和亞洲重要城市,而深圳機場部分,可以大幅縮減貨物轉運時間,來自香港和大陸南方省市的貨源,可直接在深圳機場轉運,時間和轉運等諸項成本能夠立即節省大筆支出而獲得實益。

珠三角地區為何會備受外商青睞?最主要原因在於擁有絕佳地理優勢。根據大陸官方出版的「2007廣東統計年鑒」資料,可以知道珠三角總共數十萬餘家企業於2006年產值達到2.16萬億元人民幣,佔廣東省生產總值的81.6%,也佔全國生產總值的10.3%。珠三角加上港、澳地區成為「大珠三角」,區域內匯集全球大大小小最密集的機場數,每天平均有多達2,300架次的飛機起降,空中交通非常繁忙,旅客和貨物運輸來來往往,推動經濟榮景的強大力量可想而知。學者研究指出,大珠三角的GDP產值早已於2002年便超越瑞士,每年航空貨運量高達500至600萬噸,預估2010年時將擴增為1,000萬噸,2020年更將加倍成長到2,000萬噸。如此的高成長態勢非常驚人,國際專家咸認大珠三角排除歧見經過統合後,香港機場、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寶安機場、珠海和澳門等五大機場,透過空中貨運網、鐵公路運輸以及城市貨運站的建立,國際競爭力高人一等,不僅是中國大陸的製造生產基地,更將成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

大珠三角地區有三大機場,包括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寶安機場和香港國際機場,三個機場吸納來自東莞市的客源分別約為100萬、100萬和70萬人,就其個別發展成效及發揮的作用和功能分析,廣州機場腹地寬廣,連接中國中部、西南部,甚至遠到大西部,擁有的客源眾多,貨源和客源同樣重要,機場建設之初即依照交通樞紐的概念興建,佔地面積遼闊可建五條跑道,建築硬體現代化明亮而方便,交通動線深具現代感。而香港機場雖然地小人稠、寸土寸金,無法興建出宏偉巨大的硬體建築,也受限先天環境無法開築多條長距離的跑道,但香港當局與海爭地,以現代化管理充分運用僅有的資源,使得「東方明珠」之重要性充分彰顯,目前還在積極填海興建第三條跑道,希望不僅擴大國際機場的規模,同時能夠吸收更多摨字大陸的客貨源,當局的用心值得鼓掌。就目前廣徵和香港機場功能性而言,廣州機場以大陸國內運輸為主,香港則以國際機場自居,面對大陸經濟蓬勃發展的情況,兩者既有合作空間,卻又有競爭的事實存在。嚴格來說,廣州白雲機場雖然軟體建設和管理方面略遜一籌,但在大陸當局全力支持之下,未來建設必定還會更上一層樓。而深圳機場夾在兩大巨頭中間,雖則工業發展速度驚人,但多少有些難以施展身手的難處,深圳特區政府想把深圳機場變身為大陸南方貨運門戶和客運總攬樞紐,將來局勢演變如何還有待繼續觀察,不過深圳特區政府傾全力支持,未來機場萌發乃至於迅速發展,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台商以往集中於大珠三角地區發展,而後朝長三角區域進軍,今年以來受大陸實施「新勞動合同法」和「新所得稅法」影響,絕大多數都感嘆經營環境丕變,為求降低成本加強營運獲利機會,紛紛移往國外或往內地尋覓新據點,而以往集中火力在製造業發面,現在也有很多轉向為以服務業為主。眾所皆知服務業已然是現今社會的發展主軸,製造業擁有的優勢逐漸喪失,台商應該注意到這種趨勢的改變,大陸正站在起跑線上,台商想要獲利,想要乘著經濟起飛的飆風大發利市,就絕對必須掌握好這股趨勢和潮流,往服務業發展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