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旅遊醫療發展現況與台灣的機會台北榮民總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 李偉強博士

國際旅遊醫療發展現況與趨勢

國際旅遊醫療是當前熱門的商機之一。泰國在2006年的旅遊醫療產值約為12億美元,同時期新加坡為9.9億美元、印度為4.4億美元,馬來西亞也有0.7億美元,粗估全球旅遊醫療產值達到229億美元。根據台灣經建會2007年8月的研究報告,目前亞洲年產值約670億台幣,且每年以20%速率快速成長,預估到西元2012年僅亞洲地區就有1,450億新台幣產值。

選擇海外就醫的病人主要以美國與英國為主,前者在2006年約有15萬人,後者約20.5萬人。此外有越來越多已開發國家﹙如:日本、歐洲﹚及新興開發國家﹙如:中東、中國大陸﹚的有錢中產階級,一方面由於知識水準高,懂得也願意投資健康,另一方面不想花時間在國內等待原有的社會保險,因此開始尋求國外同樣水準但相對便宜的醫療。另一個持續成長的需求來自美、英等國的嬰兒潮世代,大批老人有許多生理與疾病需求,但在國內沒有醫療保險或是保障不足以支付鉅額的醫療費用,因此會到國外尋找同樣水準的替代治療。近年來國外保險公司與跨國企業更有計劃地轉介被保險人境外就醫,以減少支出或是消化掉等待治療的名單。這些現象已經引起當地政府及輿論的關注,在2006年權威的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評論美國的這種現象為「美國的新難民(America’s New Refugees)」,呼籲政府及醫界應正視對當地醫療品質及安全的衝擊。

近年來許多政府有計畫地發展國際旅遊醫療,並且提供國際病人更多的選擇,其中又以泰國、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韓國等最積極。泰國可能是發展最早且成效最卓著的國家,以當地的康寧醫院﹙Bumrungrad﹚為例,它提供了29種不同國際語言的全套醫療服務,從上網登記、接送、住院到醫療過程等都很方便,手術後病情穩定者就被安排到國內渡假養病。在2006年約有140萬外國人到泰國尋求各式醫療,從美容整型到變性、心臟手術等。印度近年也很積極,印度不僅憑藉其比其他國家更低廉的醫療服務,另一個優勢則是印度與英國的密切關係,許多印度醫師都在英國求學與受訓,甚至有英國的執業執照,因此在技術上不比英國差,但價錢卻只有英國的五分之一,因此有許多英國人願意到印度治療,並且順便遊覽文明古國,每年有30%的成長。近來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政府亦都十分積極且有計畫地發展國際醫療。

國際旅遊醫療仲介者的推波助瀾則是另一個為人忽略的因素。有越來越多的國際掮客意圖經營並且擴大這個市場,因此有計畫地到世界各國尋求其合作夥伴,另一方面則到先進國家做廣告,鼓勵民眾多一項在海外就醫的選擇,不僅可以得到相同品質但相對便宜的醫療,又可以順道旅遊。

隨著國際旅遊醫療的快速發展,有幾項發展的趨勢值得密切注意:首先是病人與仲介團體對醫療品質的要求愈來愈高。由於美國的評鑑機構特別為其它國家的醫院水準訂有評鑑標準;另一方面以美國為主的保險單位也希望能控制其保戶在境外就醫的品質,因此常會要求病人必須在具有國際評鑑核可的醫院治療才予以理賠。為此,許多打算從事國際醫療的醫院莫不選擇一項或更多的國際評鑑證明,新加坡高達80%醫院通過國際認證,國內則只有很少數醫院通過。另一項趨勢是醫療品質資訊透明化。無論是國際人士、保險公司或仲介商都要求更透明的品質資訊以做為選擇醫院的參考,如某些困難手術的執行量、死亡率、併發症等統計,最好還有與國際的比較,以突顯優質的醫療水準。第三則是原國家醫師對海外就醫病人後續照護的爭議。並非所有海外醫療的結果都是完美的,後續的照護、追蹤,乃至於併發症處理等,都無法在原來海外的醫院及醫師進行,但另一方面病人原來的醫師及保險單位也不願意照護或負擔海外醫療的後續問題。美國有幾個州已經在準備立法規範海外就醫,並且明確界定醫療責任,比方像是不幸發生法律訴訟時,究竟由何種機制認定?由那一國接受訴訟委託?依那國的標準判定是否有疏失及損害賠償的標準等。第四是保險單位開始限制海外醫療的範疇及給付。由於海外就醫價格相對低廉,因此保險公司趨之若鶩,但亦衍生許多問題,如低價高報、收費標準不一、浮報及人頭假冒等。此外有些治療在原國是法律不允許或有違醫學倫理者,但在海外有不同標準,產生道德上的爭議。為此,英美等國保險單位已經積極規劃,並且限制海外就醫的範疇,並且設定更嚴格的支付標準,以杜絕不法。

台灣發展現況與政府規劃政策

台灣雖然也有很好的醫療品質,但在醫療產業化與國際化的進程卻相對落後。長久以來政府衛生政策完全是以滿足國內民眾的醫療需求為絕對優先,尤其是實施全民健康保險之後,幾乎所有的醫療資源都投注於國人的醫療需求。由於民眾的醫療需求大幅增加,因此在健保實施之後的前幾年,多數的醫療院所莫不傾全力擴充人力與病床以滿足國人的需求,醫院的健保業務都做不完,根本不會有意願去做困難度高的國際醫療。但是因為健保接連實施總額預算等強烈的財務控管措施,因此各級醫院莫不面臨財務困難,許多的小型醫院陸續倒閉或被大醫院合併。更令人擔憂的是國內教育體系仍持續訓練醫生、護理、藥劑與醫事技術等人才,但未察覺到國內醫療市場的限縮,日後恐將會有愈來愈多的畢業學生面臨就業的困難。最後,由於政府禁止醫療宣傳與台灣特殊的政治地位,以致於台灣優質的醫療鮮為國際社會所知,更錯失發展為區域乃至於國際醫療中心的契機。

95年底諾貝爾經濟獎得主Robert Mundell訪台時曾建議台灣應更積極發展具有全球利基的市場,其中醫療出口與提供國際醫療服務是他認為大有可為的項目之一。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隨後規劃的「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劃」中,羅列包括「醫療產業升級醫療服務國際化旗艦計畫」等八項,希望能以台灣低成本高品質醫療競爭優勢,吸引全球華人及鄰近國家白領階級來台就醫,或將台灣高品質之醫療技術整體包裝輸出國際;並且鼓勵各公、私立大型醫院發展特別有競爭力的醫療項目。對於中國大陸,行政院衛生署為免排擠國內醫療資源,僅開放部份項目給大陸民眾來台就醫。在民間方面,民國96年由「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取得衛生署「醫療服務國際化推動計畫」,集20家左右私立醫院組成聯盟,希望能以共同的品牌進軍國際,但許多大型公立醫學中心並未獲邀參與,頗有遺珠之憾。

台灣發展國際旅遊醫療的條件

台灣的醫療水準以及醫療專業人才素質方面相當優越,且有部份醫療技術已達國際水準,如:心律不整電燒術、重建整型、骨髓移植、腦腫瘤、膝關節置換等。醫療費用較歐美等西方國家便宜,且在醫務管理與醫療服務方面也為人稱道。此外,包括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習慣使用華語為一般語言,在溝通及生活的適應上幾乎沒有差別。

然而台灣發展國際醫療亦受到一些限制有待克服。首先是醫院缺乏國際行銷的資源與經驗,又受限於醫療法規定,無法在國內進行宣傳,但個別對外行銷卻又力不從心。目前祗見到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曾經協助國內醫院一起到中國大陸、美國與香港等地行銷,其它部門對此仍有不同的看法。第二,政府未能整合觀光醫療的對者,如:觀光業、國際醫療法律、跨國保險理賠業務、及語文翻譯能力等。第三、國內目前只有少數醫院取得國際醫療品質評鑑之外,其它醫院則仍在觀望中,但愈來愈多的美英等國保險單位需要國際認證,部份機構還要求醫護人員需具備美國或英國等的醫師執業證明。第四、除醫療專業外,其他所需專業人力尚未培訓,尤其是能通曉國際語言的醫護與行政人員都仍十分欠缺;第五、雖然在價格上台灣比先進的美英等國便宜許多,但與同為區域內競爭者的東南亞各國相比,則並無優勢。

契機在於開放的中國大陸

考量台灣本身的條件,許多醫療主管與專家都建議台灣發展國際醫療的重心應著眼於日漸開放的中國大陸。發展觀光事業是馬總統競選時的重點之一,他多次公開表示台灣應善用醫療的優勢,積極拓展觀光醫療,並且希望能成為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發展的旗艦。馬總統就任後積極降低台灣與大陸的緊張關係,並且主動開放週末包機直航與大陸民眾來台觀光等,海峽兩岸民間交流進入另一個新的階段。一般預估,未來大陸民眾除了來台觀光之外,更有可能順道接受健康檢查等醫療服務,大陸民眾對台灣醫療服務需求將會逐步增加,此外,在大陸的台商希望能獎勵其高階幹部及有就醫需求的員工到台灣就醫或做例行健檢,並且順道旅遊及回總部受訓。根據台灣私立醫療協會樂觀地預估:大陸居民赴台醫療旅遊將可為台灣醫界創造每年至少60億元的新商機發展中國大陸醫療市場,台灣具有許多其它國家沒有的優勢,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岸同文同種,使用相同的語言與十分接近就醫習慣,因此在醫病溝通上完全沒有隔閡。目前部份大陸民眾會去日本、韓國與其它海外就醫者,溝通不良是最大的障礙。根據作者今年六月在上海與廈門所做的調查,當地人民一般相信台灣的醫療品質很好,特別是醫療設備與醫療技術;醫療人員的專業水準及服務觀念甚至於比大陸最好的三甲級醫院都好,這點幾乎也是許多台商的共同心聲。近幾年來愈來愈多的大陸民眾在當地治療不好的疑難雜症紛紛在台灣得到了醫治,這些令人振奮的成功案例在當地發酵的結果,更加深民眾對台灣醫療水準的信心與嚮往。

然而,台灣想要發展兩岸的旅遊醫療,仍有許多障礙要努力克服。目前法律對於觀光團及其活動有限制,不得同時接受醫療行為。觀光簽證最長11日,對於一些醫療照顧而言時間太短。商務簽證審查期太長,不利商務人士安排來台順道健診。重症與難症病人等待專案申請的時間很長,醫院必須出具同意書並且代為申請,若日後有脫逃等行為,醫院必須負擔病人及其家屬在台期間的所有費用。此外,當地人民一般相信台灣的醫療價格比當地高出很多,也會影響來台就醫的意願。由於大陸醫療愈來愈進步,台灣的服務及管理的優勢會逐漸縮小,另一方面台商與外資直接在大陸設立許多高階健檢中心及醫院,爭奪商機,大陸及台灣的旅遊業者爭奪仲介的商機,更可能造成價格的紊亂。

對於政府的建議

台灣醫療技術精緻、可近性高、服務流程便捷、態度以客為尊、就醫環境舒適、資訊透明且價格合理,造就台灣醫療具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優勢,若再配合台灣的好山好水,絕對有機會切入國際旅遊醫療市場,但需要政府與民間都能有更積極的做為:

第一、儘速授權並指定由某一部會(如:衛生署、交通部觀光局或經濟部等)成立跨部會的專案小組,加入醫院及旅遊業代表,由該部門首長或請行政院政務委員主持,規劃國際醫療的發展方向與具體時間表,協調各部門步調一致。待初期任務達成後,可解散專案小組或仿新加坡成立永久性推廣機構。

第二、逐一檢視影響兩岸人民旅遊與就醫的法令,視兩岸情勢的發展與政府的大陸政策,適時鬆綁法令,讓民間能有發揮的空間。雖然今年八月已開放旅行團成員可以在一天半的自由行程中接受健診與美容等服務,但仍需採團體行動方式,且無法組成以健診或美容等主,旅遊為輔的健診團或美容團等,希望能逐步開放。

第三、健診與美容雖容易獲利,但不易代表台灣優質醫療,治療具有高附加價值的重難症醫療及高需求低難度的手術(如老人的各式關節置換與植牙等)應該是未來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大型的醫學中心,多接觸與治療國際重難症疾病,除了能提高國內與國際知名度之外,更是提升醫療水準的契機,最後仍是國內民眾受惠。對於罹患重難症的病人及其陪同家屬有意來台看病,希望相關單位能夠簡化申請流程,並請外交部門能考量開放大陸人士辦理醫療簽證,效期可達3個月,必要時可依治療需要延長。

第四、目前受限於醫療法規定,醫療行為不能做行銷與特惠等活動。如果台灣真的要發展旅遊醫療與健檢,個別醫院沒有能力在國外行銷,一定需要政府比照過去推廣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方式,全力在世界各國與中國大陸地區以各種方式行銷,並且協助建立通路,有需要的外國病人才能夠到台灣來治療。

第五、目前衛生署與醫策會定期對台灣各級醫院進行評鑑,內容完全是比照美日等先進國家的標準,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並未獲得國際的認可,因此有的醫院需花大錢參加國際評鑑。如果我們的目標鎖定在中國大陸,醫策會不妨考量將台灣醫院評鑑的標準向大陸旅遊或保險單位等說明,如果能夠取得某種程度的認同,則全國的醫院都可受惠。

第六、政府應授權相關單位定期輔導並評估各醫院國際醫療的價格、品質與成效,對於達到標準者應可考慮授予優良標章,否則應考慮禁止從事國際醫療,以保障醫療品質與台灣的信譽。

結論:

醫療體系及其產品是台灣經濟力的一環,未來更可能成為台灣下一個經濟奇蹟。自新政府執政後,兩岸間人民往來更方便與密切,此刻積極促成台灣醫療與觀光結合,應是最佳的時機。但機會祇會留給準備好的人,更開放的國際與兩岸醫療政策應指日可待,就看各醫院誰能夠有本事去掌握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