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會展產業應求新求變現任平面媒體資深記者 劉芙芩
緣起
會議展覽產業簡稱為會展產業,即眾所周知是由會議(Meeting)、獎勵旅遊(Incentive)、大型會議(Convention)及展覽(Exhibition)等四者的合稱,俗稱為MICE產業。會展並非新興產業,也不是新玩意,其發展歷史已超過百年。在這個環保意識抬頭的時代,會展產業屬於「綠色產業」,其發達程度代表著國家競爭力之強弱。
早在西元1814年歐洲為解決外交和領土爭議等問題,幾個有關國家於維也納召開會議,是為會展發展的先河,但當時並未受到太多重視。隨後1851年英國舉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引起轟動,會展活動才真正揭開歷史序幕。MICE不僅對會展本身有利,更可以結合旅遊,同時將亟欲推廣的產品或技術,以及舉辦地點的風景、文物、美食等,一起呈現在參加的工商界人士眼前,會展周邊連帶使食衣住行各業都能受惠,對主辦國正面形象有相當大幫助。一般而言,會展產業的興盛與否,象徵著該國的文明和現代化程度,也是觀察一國經濟實力強弱的重要指標。
從英國舉辦第一屆世博會起,歐洲歷經百年發展,包括德國、英國、義大利和法國都成為世界知名會展大國,重要據點如漢諾威、慕尼黑、法蘭克福、倫敦、米蘭、巴黎等城市,每年都舉辦數百場乃至數千場次的會展,除了為主辦國帶進可觀收益外,更使城市響噹噹的名號聞名遐邇。亞洲國家這方面起步較晚,直至20世紀才逐漸興起,目前以日本、新加坡、香港較具知名度,中國大陸也是近幾年才加緊腳步開始緊追在後。
會展產業吸引各國紛紛投入市場經營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它是「無污染產業」,也是「精緻化服務業」,我國要在此方向有所斬獲,就必須先瞭解歐美幾個走在前端的會展大國的發展歷程。以下先舉德國、法國、新加坡、泰國和中國大陸等國為例,以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效。
以他國為借鏡
談到會展產業就不能不提到德國這個MICE巨擘,根據資料顯示,德國每年靠博覽會收入即約達23億歐元之譜,室內展覽面積超過240萬平方公尺,全世界最大的十個展覽場中有五個位於德國,國際級大型博覽會有八成是由德國主辦,吸引全球有興趣的買家和商家超過千萬人前往,這些對經濟發展掌握舉足輕重地位的各界人士,都給予德國博覽會極高評價,認為德國展場是他們決定是否購買商品的重要依據。透過新產品和新技術介紹,參觀者可以在當地獲得寶貴的經驗,由於銷售者和購買者齊聚一處,彼此可交流經營策略,亦可尋求合作伙伴,在事業版圖擴展方面能獲得實益。萊比錫博覽會估算,每投入一歐元便可獲取5-6歐元利益,整體經濟效益高達205億歐元,更能增加就業人口將近十萬人。
當會展逐漸擺脫綜合性質走向專業化之際,縱然德國已經立於會展產業的最前端,且投入市場角逐的國家日益增多,處在對手林立和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德國仍然不斷擴大會展面積,積極增添相關設施,並廣邀廠商參加以壯大陣容,營業額方面也繳出亮麗的成績。每年德國國內舉辦超過130場次大型國際專業博覽會,國外約舉辦130- 160場博覽會,本國因而獲得龐大利益不說,還為經濟快速成長的國家或地區帶來利益。不僅於此,德國處心積慮扶持會展產業,在興建大型展場方面著力甚深,政府擬訂計畫補貼企業赴國外參展,積極推動德國企業走向海外市場。為了加強服務展覽參觀者,德國政府不吝惜地耗費鉅資興建停車場、天橋、出入口、捷運電聯車等硬體,展場免費巴士不僅川流不息提供載客服務,還體貼地以顏色作為標示,讓參觀者輕易辨識要搭的車輛路線而不致混淆。因為歷史悠久和經營得法,加上政府和民間通力合作在穩固基礎上力求精進,德國得以憑藉舉辦專業性、權威性和多樣性的博覽會獲得盛名,穩居全球博覽會舉辦國的第一名寶座。
法國在80年代後期成立民間團體的「法國國際專業展促進會」,20多年來為展館、主辦公司帶進可觀利潤,同時為舉辦城市引進大批參觀者和參展廠商,會展直接消費和觀光、飲食、交通及購物等連帶消費行為,為法國帶進150億法郎,折合約兩兆六千億元新台幣的巨大收益。再拿小國瑞士和比利時為例,不同於會展「大」國,瑞士人口僅有約700萬人,與比利時社會工作結構近似都少有製造業,但瑞士每年舉辦包括WTO等組織在內超過2,000場國際會議,前往的各國公務人士和遊客超過3,000萬人。比利時是歐盟組織的總部,15個會員國官員每年都要齊聚在布魯塞爾召開難以數計的會議,光倚賴會議相關收入即足以支撐比利時成為高所得國家。
再看亞洲國家發展近況,亞洲地區因起步較晚,大多師法會展先進國家發展模式和心得,搭配本身所擁有之優勢,逐漸蠶食市場嶄露頭角。泰國會展業主導單位是「會議展覽局」,係由皇室頒佈法令成立,專司會展行銷與推廣業務,負責將泰國的會展產業融合旅遊、文化和藝術,並提供教育訓練及有關資訊,以推動泰國成為會展及旅遊最佳去處為目標。泰銖與新台幣換算約為1.1比1,除了山光水色、特殊風味美食之外,當地物價遠比台北為低,前往泰國遊覽非常上算,因而成為很多外國遊客心中的優先選擇。泰國首都曼谷位居歐、亞中途站,海空運便利,有超過30家五星級國際飯店,伴隨觀光而生的精品商店如雨後春筍開設。當地美食列名全球四大菜系之一,美食雖美卻不貴,菜色可供選擇的很多,隨處可見的餐廳任君所愛,下午茶亦便宜得讓人難以相信,在高級飯店吃個下午茶,一般只要花大約150元便可。剛啟用不久的「蘇汪納蓬」新機場已是東南亞前幾名的優質機場,外觀構建和造型特殊,出入境人潮眾多,當局期望將新機場塑造成東南亞最大的轉運中心,搭配建設的捷運系統預計今(2008)年底完工,屆時搭乘捷運到曼谷市區只要15分鐘,方便省時又能避開塞車麻煩。因為航空旅客吞吐量不斷增加,原已關閉的舊機場也不得不再度開放,但僅飛航國內線和東南亞航線。
泰國是個美麗城市,雄偉的佛教建築是給遊客的第一觀感,去年舉辦過70場國際會議,在全球會展城市排名居第14位。IMPACT會展中心新穎堂皇,包括十個會館,整體可利用空間非常寬廣。目前泰國當局仍致力將普吉、清邁等地區塑造成會議、展覽和旅遊中心,政府透過積極增建多處會議展覽場地等手段,要向「東南亞最大會展中心」進軍。泰國觀光局估算,一般觀光遊客每日消費約3,700泰銖,而MICE遊客每日花費約8,000泰銖,金額超過兩倍多,為增進當地經濟產生良好效果。
新加坡每年舉辦超過3,200場會議或展覽,與日本、香港等地嚐到會展的甜頭後,都對增加展場面積和添購設施不遺餘力。新加坡政府在旅遊局下設立「會議展覽署」,於1974年成立,主要任務在協助民間會展公司推動相關工作,因為該署係輔導性質的單位且不收取任何費用,因此非常受到民間倚重,給民間企業非常大的協助。新加坡政府估算,約投入一元便可產生十元的高效益,當會展產業逐漸成熟發展起來時,當局更是著力將所舉辦的會展推銷、行銷到國際。新加坡國土雖小,卻是國際公認有很強實力舉辦會展的國家。國土狹隘、資源匱乏等天生缺點,絲毫不阻礙新加坡蛻變成亞洲重要會展國家。國土面積雖僅60餘平方公里,每年卻能舉辦多達3,200場國際會議和展覽,其無污染工業如此發達,讓彈丸之地帶進驚人利潤,著實令各國為之側目與羨慕。
中國大陸近幾年隨著經濟快速成長的腳步,也注意到會展產業的龐大發展潛力,目前正積極追趕,欲打造北京和上海成為國際會展中心。從1998年北京成立全國第一個「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後,中共高層體認到會展業蘊含的強大經濟動能後,陸續主導在上海、廣州、山東等沿海繁榮城市成立會展協會。全中國有超過150個博覽會場,每年舉辦大小會議展覽超過1,500場次。北京市大型展館面積超過14萬平方公尺,上海市則超過15 萬平方公尺,各自與鄰近旅遊、飯店旅館業串成優質服務網,以廣收會展和旅遊等多重收入。
香港方面則是在1990年由民間企業組織共同籌設成立「香港會議展覽業協會」,依據該協會於2004年公布之統計資料顯示,當年會展業為香港賺進190億港幣,政府稅收達7.1億港幣,產值佔整體GDP比重為1.5%,也為社會提供4.7萬個工作機會,這些數字尚不包括周邊相關產業的收益。香港除提供優良大型場館外,當局還與展覽業者合作提供「一條鞭」式服務,包括展場硬體搭建、協助裝潢設施配置、貨品國際運輸、產險投保、住宿和餐旅等服務,既減少參展者困擾、方便省事,又能憑藉高水準服務贏得信心及讚揚,必然地增加了很多客源及主辦機會,因此香港快速崛起成為東亞地區的展覽會議重鎮之一,在區域的重要性也隨之提高。
舉辦會展的可觀利益
會展可說是國家的經濟櫥窗,它既是無污染產業,對環境影響和衝擊最低,能對社會和環境做出正面貢獻,又能為主辦國帶進可觀利潤,故而成為各國致力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會展產業結合觀光旅遊、交通、貿易和餐飲業,是屬於火車頭型的產業,具有高附加價值、高成長潛力、高創新效益,以及產值大、就業機會大、產業關連性大等「三高三大」特性,對活絡經濟、推動景氣有極大助益。根據可靠統計數字顯示,每投入一元在會展產業,便可獲得8-10元周邊經濟效益,而且參加會展人士的花費,約為一般觀光客花費的2-3倍之多,況且會展面積每增加1,000平方公尺,就可增加近百個工作機會,能有效提升就業、確實降低失業率,實是值得大力推展的重點產業。
此外舉辦會議和展覽還有很多好處,例如舉辦國際會議或研討會,可以獲取最新知識並汲取專業人士的經驗,尤其國際知名專家學者演講機會難得,無論是單向的演講、宣傳、說明,或是雙向性的研討、溝通、交流,主辦國民眾可以不需忍受出國奔波之苦,在本地便能親身參與獲致第一手資訊,對提升國民素質與能力自然會有很大幫助。對展覽商和購買者而言,也是絕佳的溝通、互利良機,彼此都得到參觀新產品及尋找合作伙伴的機會,且能瞭解他人競爭優勢何在?及自己的商品經營策略是否需要修正?彼此都能獲得觀摩比較、優劣互補之效,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機會,既能賺取豐碩利潤又能獲致難得經驗,豈不是多重收穫!
台灣的發展現況
台灣會展產業發展僅有20餘年,處於萌發的初始階段,雖與先進國家相比猶有不及,但多年耕耘也已見到初步成效。據國際會議協會(ICCA)統計顯示,台灣自1993年起舉辦之國際會議場次都高居全球40名以內,2005年時舉辦50場次國際會議位居全球第34名,同時也是亞洲第8名,成績算是差強人意。經濟部商業司表示,我國自行車和汽機車零配件展一直都是重頭戲,規模之大高居全球前三名,另外的電腦展亦行之有年擁有世界級領導地位。全國舉辦展覽之總營業額高達150億元新台幣,周邊產業亦有25億元新台幣的營業額,但是舉辦之會議和展覽大多屬於國內部分,偏重區域型而國際型會展活動相對較少,是未來亟需努力和推動的方向。
行政院經建會已將會展產業在「全國服務業發展綱領」中列為重要新興服務業之一,商業司也推動2005-2008年執行「會議展覽服務業發展計畫」,經濟部並籌組「MICE專案小組」,結合相關各部會資源全力推動,採補助方式鼓勵民間業者和組織爭取國際會議來台舉辦。經濟部並協調陸委會、外交部給予來台參加國際會議展覽人士彈性入境的便利措施,期能擴大國內會展規模使服務業有蓬勃發展的環境。
台北世貿中心場地逐漸不敷需求,政府編預算大手筆興建南港展覽館,已於去(2007)年12月竣工,該館擁有2,650個攤位,預期將可抒解台北世貿中心的壅塞和不足窘境,帶動會展產業發展並為台灣廠商帶來可觀商機。南港展館採雙層建築,比世貿面積大一倍,包括自行車展、國際電腦展、國際電子展、食品展等將移往南港展館舉行,其中國際電腦展可能採南港展館和世貿中心同步登場方式展出,規模之大號稱全球第一。經建會還將繼續推動南港第二代展覽館興建計畫,以63億元進行擴建,預計在2012年完工,屆時可提供2,350個攤位,連同先前的2,650個攤位,總共將有5,000個攤位,地區經濟最大效益將可有效發揮,南港也將成為國家重要門戶。
除南港展館及其後續工程外,台中國際會展中心已於今年4月23日舉行奠基儀式,耗資120億元新台幣興建,未來將提供500個攤位,每年預計將舉辦52檔展覽,其中有12檔是國際性的大型展覽,包括自行車、機械、五金、運動器材等類型,每年可為國人創造500億元商機,台中國際會展中心依規劃將於明年七月正式完工營運。
台中國際會展中心位於台中七期重劃區內,鄰近經貿園區,靠近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交通甚為發達規劃良好,週邊商機勢將隨著會展中心的完工而增加,房價也必然水漲船高。會展中心建築構造採樓下四層樓上四層建築,據估計每年可帶動一千萬人次參觀人潮,並為中部地區帶來約新台幣五百億元商機,也能夠增加大約四千個就業機會。除台北和台中之外,高雄亦將興建佔地4.5公頃的「高雄世貿會展中心」,屆時台灣北中南三地皆會有大型展館可供使用,可收全台展場均衡分佈之效,並抒解場館不足及場館集中於北部的缺點。
台灣的優、劣勢
台灣發展會展產業擁有的優點有:
一、位於亞太地區地理中心位置。台灣位居亞太中心點位置,通往日、韓、港、星和大陸都方便,且飛往各太平洋重要城市的飛航距離和時間均最短,極具交通優勢。
二、各種交通建設齊備。台灣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北高航線以及區域縣市的快速道路四通八達,鐵路及國道客運路線涵蓋全台,北高兩市都已經興建捷運系統完成,如有臨時需求,處處可見、招之即來的計程車更是方便的選擇。
三、基礎建設完善且資訊科技先進。台灣資訊工業先進,光電產業更是世界翹楚,對於展館需要的無限傳輸、通訊設備和電器電子設備,我國產品都能符合並滿足參展者的需求。
四、自然景觀景色優美、文化多元。日月潭、阿里山、慈湖、101大樓、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每一處都是吸引國際觀光客的美景,不僅美景還有聞名遐邇的美食小吃,使得來台的旅客都嘴饞得迫不及待要品嚐一番。此外台灣原住民文化發展出不同生活形態,語言和風俗都讓國外旅客感到好奇,還有故宮文物遠近知名,在在都是台灣景觀吸引人的重點,要想與國外旅遊業和會展業競爭,擁有之優勢並不遑多讓。
台灣發展會展產業的缺點有:
一、展館少、硬體建設不足。台灣展場面積不敷需求,除目前正在興建的台中國際會展中心之外、台灣展場多集中在台北地區,佔全台展出約達八成之多,因為展場數量少且偏重北部,故均衡發展是為當前發展要務。政府希望有機會與歐美先進國家爭奪市場,正積極往擴建場館方向努力,但無可諱言地我們尚無法和幾個會展大國相較,但發展是屬於長遠的工作,若現在不列為重點項目並開始積極追趕,以後再想做恐怕就太遲了。
二、局部交通壅塞、困擾難解。每到展覽舉行時,展場周邊交通都會打結,大批人潮、車潮湧入,造成交通壅塞不堪,每每遭致怨聲四起,不佳的交通狀況和難忍的擁擠情況,都會影響參觀者前往的意願。
三、會展專業人才不足、服務品質待提升。國內會展產業屬於剛萌芽階段,教育課程少有相關安排,企業亦缺乏相關訓練課程,經驗傳承因是個人謀生之法所以也並不多,想要獲得知識和經驗必須靠實務、實際操作來獲取,或者由企業出資送往國外受訓,才有辦法提升相關知識及經驗。我方政府雖於2005年開始推動會展人才培訓計畫,但豐富的經驗需要時間磨練才能成就出好人才,國內這短短幾年到底已積蓄多少菁英和辦展能量,在未來舉辦相關活動時自會逐漸顯現出來。
四、展場周遭住宿、餐飲業數量不敷需求。會展舉行時,展場周邊客房和餐飲需求量極大,而目前台北地區能提供的客房數量有限,而且很多與展場有段距離。餐飲方面也大多是簡單樣式,除非到大飯店聚餐才有像樣點的水準,但大多和展場有段不算短的距離,搭車或步行都不是很便利的選擇,一般來說僅能叫個便餐隨便裹腹罷了,因此展場、飯店和餐飲的連結仍須著力尋求搭配。
五、國際化程度不夠。絕大多數展覽業者目前仍以開發國內市場為主,無論台北、台中、台南或高雄,並無法看見很多大型國際商展的身影,就連台北也不到四分之一是屬於國際型商展,更遑論其他較為落後的縣市或鄉鎮。當製造業大批外移且外銷動能受阻之時,該類型展覽當然呈逐年減少之勢,同時也無法有助於業者進行產銷。
保優去劣,改善會展發展環境
大家都知道,舉辦會展是否成功,主要取決於發揮的效益大小,若吸引觀眾多受歡迎,表示會展有一定規模、經濟效益大,參展廠商較有機會獲得訂單,無論廠商或觀眾下次再來的可能性才會高;反之,若參加者寥寥可數,會場甚至出現冷清情況,那麼下次想邀廠商參加,其意願恐怕不會很高。
協調異質化、統合同類型商家,以專業化取向恐係未來國內業者舉辦會展的主要方向,同時掌握本身優勢並加以發揮,再積極將現有的缺點儘量改善,包括增建展館、設計動線改善壅塞的交通現況、加速培養專業人才等,都是我國政府和民間業者應該努力的方向。
「有改變才有前途、有改變才有發展」,求新求變當是目前增加國家競爭力大家應該建立的基本心態,尤其台灣天然資源有限,推動綠色產業將是讓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而且,要辦好新展覽或開發國際會議在台舉辦,總是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成功,要把會展辦得有聲有色更需要政府和民間齊心合力共同奮鬥,民間從規劃到執行過程一旦發現問題或發生窒礙難行的困擾,政府有必要站在輔導、協助立場,主動為民興利,為企業或團體排除阻礙,靠政策和措施使台灣成為舉辦會展的優良地點,逐漸成為國際友人舉辦會展的選項之一,參加者在會展活動後給予正面評價,以後再想舉辦就會相當有機會,經過一次、兩次地繼續辦下去,台灣就很可能將活動範圍從點、線進而拓展到面,達到善用資源、國際招商和為國生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