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服務業 應加快腳步劉芙芩

根據經濟部不久前發佈之研究報告,直指台灣服務業生產毛額實質成長率不到百分之五,比工業成長率還低,可看出服務業目前顯然遭遇發展瓶頸,亟須妥謀因應之法。服務業佔GDP比重約在71-73%之間擺盪,2006年的就業人數佔全國約為58.49%,高出工業所佔比率的36.02%甚多,對穩定社會經濟秩序和創造就業人數方面皆有很大貢獻。尤其多年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以及工作模式演進,台灣工業、商業雙引擎架構逐漸偏移向以服務業為主軸的發展模式,服務業就業人數快速飆升,舉目所見社會各種行業幾乎都是服務業的範疇,例如大至金控公司、建築業,小至美容、理髮業,範圍堪稱無所不包,只要是提供服務型態者都被列為服務業,因此服務業的興衰直接影響社會就業和消費市場,服務業興盛即表示社會景氣佳,反之則象徵景氣走下坡。

台灣服務業偏重內需,市場規模有限,逐漸飽和後要維持高成長備感乏力,尤其我國服務業出口每年維持5%以上的成長率,但顯現在出口的強度卻嫌不夠,包括運輸和旅行兩個項目近年都呈下滑趨勢,整體服務貿易出現貿易逆差。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西元兩千年時台灣服務輸出總額佔全球的1.4%,排名為世界第18位,到2006年總額佔有率掉到1.1%,為全球第26名,鄰近的香港、南韓和新加坡都贏過台灣十名以上。數字會說話,我國應該要加快腳步追趕。佔服務業相當高從業人員比例的批發流通業,因為國內市場漸趨飽和,且各企業規模不大整合不易,政府目前希望透過補助方式,鼓勵相關業者進行策略聯盟或整併,或向外尋覓商機加強出口,以擴大服務業規模,進而增加國內就業人口數恢弘經濟景氣。

台灣餐飲業世界知名,蚵仔麵線、肉圓,鼎邊銼、貢丸、新竹米粉美味特別,來台旅遊者無不逮著機會便大肆品嚐一番,國際知名度也夠,只要加強品牌建立和行銷策略,要想在國際間建立好口碑、打出名號諒必是輕而易舉的事。泰國成功樹立「世界廚房」形象,將該國飲食文化推向國際,而台灣飲食之精絲毫不遜於泰國,政府要扶植餐飲業精益求精,對業界需要資金運用的需求上,應適度給予融通和方便,對有心強化連鎖體系服務者,亦應給予充分輔導,站在為民興利和去除發展障礙的角度,主動找出發展瓶頸的癥結協助業者邁向成功。為了發展流通服務業,經建會已放寬「流通服務業優惠貸款」給需要資金的餐飲業,貸款總金額為新台幣兩百億元,經濟部商業司目前尚有充裕餘額可供申貸,不過貸款對象僅限於具有公司型態的餐飲業,一般攤販不能適用。此舉對有意發展餐飲出口的企業是好消息,貸款期限放寬從原本的一年放寬為三年,減少短時間內需要還本的壓力,資金可以更為靈活運用,但是國內餐飲業多屬中小型企業,除已組成公司型態者外,很多都是自家經營的餐館或攤販,雖然開設餐飲業所需資金並不多,但身處景氣不佳的大環境下,幾十萬或十幾、二十萬元也是籌資不小的壓力,政府若能體恤民意展現寬大胸懷,讓小型商家也能申請獲得貸款,相信必能獲得大眾歡呼的掌聲,同時對市面景氣和小市民生活的幫助效益都會立即顯現出來。

服務業的附加產值佔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已經超過71%,是帶動GDP成長的火車頭,要想有效降低失業率,提升服務業發展將是最為有效的方法。然而以美國和英國比較,美國服務業產值約佔GDP為74%,提供就業比例也差不多是74%。英國服務業產值約佔GDP為七成,提供就業比例亦大約為七成。但我國服務業產值約佔GDP為73%,創造就業比例卻僅有58%,以先進國家發展跡象推估,我國服務業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與歐美國家相同,各國都對降低失業率有志一同,提振經濟和增加就業,成為各國政府積極施政的重要方向,然而服務業明顯與製造業有所不同,製造業仰仗高級精密技術,因為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幾千億元蓋的廠房可能用不到一、兩千人,但服務業大幅仰賴人力進行服務,每個服務業都是以「人」為主體,對僱用員工數額需求度高,所以能有效創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服務業對社會產值、能發揮的影響力和所佔地位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服務業既為推動GDP成長的火車頭,主管機關包括經濟部、財政部、衛生署、環保署、勞工委員會、勞工局等,一堆機關各有執掌對業者也各有限制和約束,其實對服務業發展構成非常不利的外在條件。台灣金融服務業僱用就業人數約40萬人,因金融風暴、銀行併購、雙卡風暴及不景氣影響,金融產業的就業成長卻呈現負數。醫療院所每年都達成極高營業額,許多醫術先進的醫院如長庚、台大等,還經常吸引國外醫院派員前來參訪和學習,對需要醫生、護士、服務員、看護工以及相關醫療器材產業,能提供非常多的就業機會。觀光旅遊方面近幾年業者都在吃老本,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計畫始終停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好不容易馬英九即將上任當總統,他主張的政見標榜將積極而迅速推動大陸觀光客來台,每天開放三千人來台觀光,預計可創造數萬個工作機會,帶來觀光利益至少兩百億元,可觀利潤終於讓國內觀光旅遊業者看到一線光明,否則觀光市場逐漸萎縮的結果,勢必將迫使業者走上關門歇業的絕境。以上舉的幾個例子只是社會千百個環節中的小部分,服務業範疇寬廣,業者為符合法令規定,不管公安、消安、衛生、勞工檢查都要依照規定辦理,只見限制但沒有輔導或補助,政府政策未給予具體有效的協助,加上管理多頭馬車,致使服務業一旦碰上經濟不景氣立即便土崩瓦解,發展上立即遭遇阻滯不通,直接影響國民生計連帶導致社會不安氣氛加重。

要發展商業服務業當然不能僅停留在口頭階段,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曾於2004年提出「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內容主要強調發展服務業俾能再創台灣奇蹟。經建會希望將市場觀念注入服務業,以創新來提高服務業價值,以服務業增進國民生活品質,以服務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期盼強調建立台灣服務(served by Taiwan)成為台灣的新產業標誌,與「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同樣在國際間享有盛名。經建會立意甚佳,其做法是先研究消費者消費習性,掌握服務業未來發展環境和趨勢,然後在人才培育、品牌塑造等方面制定符合產業及消費者需要的政策。幾年下來推動結果發現仍有部分需要檢討和加以改進之處,大部來說,主要是在培育優秀專業人才和建立國際性知名品牌兩方面。

人才是事業的根本,成功的企業背後必定有優秀人才作支撐,企業走向國際化,除語言障礙應先克服外,人員本身的經歷和分析、調查、執行等方面能力都應具備,尤其社會脈動變遷迅速,往往受大眾歡迎的新型態消費模式出現不久,即引起他人一窩蜂跟進,領先者如何繼續保有優勢?如何令自己的優勢持續領先?如何甩開對手?拉開與對手之間的差距?這些唯有靠公司人才來思考規劃了,公司經營成功與否的關鍵也在於此。服務業研究範圍涵蓋面甚廣,牽涉變動因素多,要培育出優秀又具競爭力的策略專業人才談何容易,既需要時間又必須有系統地培育,民間企業雖有做這方面的努力,但政府更應主動對我國服務業長期發展,針對商機投注資金和資源,依照每年成長預估數和人才需求量,配合各業的需求規劃不同課程,經由理論和實務交叉運用激盪出美麗的火花,各行業優秀的人才就很有機會從中產生,培育出的優秀者未來也能切合業界所需,人力資源不至於浪費,中階、高階經理人才亦將經由培訓具備充分能力而為業界所用。

再者,服務業走向國際必須建立本身特殊優質的品牌形象,針對自身特性塑造和其他行業的差異性,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和行銷通路。長期累積的資訊是企業難得的資產,業者可據以研析商機所在並創造可觀利潤。國際知名品牌星巴克(STARBUCKS)創造的視覺、嗅覺感官模式,連鎖店一家接一家開,降低價位增加副產品應世,這些作為都支撐企業處於行業領先地位而不墜。麥當勞企業形象佳,全世界開設幾千家分店,模組化生產線只要學習幾分鐘便能上手,店員或工讀生人人都可做,缺員時隨時找人頂替都不會讓供應線中斷,且產品仍能保持一定的水準。這些企業掌握的know how都是企業賴以生存與茁壯的基礎,而服務業要成長也就是靠這些know how。服務業要發展,上要有政府的積極政策,下要有企業的發展策略,只要能掌握得好,服務業便能有良好發展機會。

近年來台灣進出口成長率雖然都約達10%水準,表現乍看之下還不錯,但因為新興國家表現比台灣更好,使得我國在全球貿易排名逐漸退步。以亞洲四小龍來說,香港一向排名第一,南韓第二,新加坡於2006年首度超越我國排到第三,很不幸地台灣已經屈居亞洲四小龍之末,現在我們若還是不爭氣,搞不好很快就要從四小龍中除名。我們不能陶醉於以往的輝煌,曾靠著出口創造的「台灣經濟奇蹟」已然成為過去,現在在各國經濟夾殺中,我們唯有自立自強,找出商機並促進產業升級,推動經濟成長有了成果才能穩穩傲然於世。

有好的政策,還得要能確實推動和執行才行。計畫或方案我們不缺,例如早在2004年時經建會即已推出「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執行到今天沒有發揮出效果並不是方案本身出了問題,而應歸咎於當局未能徹底執行之故。而2006年召開的「全國商業發展會議」,對商業服務業也確立了幾項未來發展重點策略,依照經濟部商業司的規劃有幾項要點:(一)健全商業發展機制,建構商業競爭優勢。(二)形塑良好投資環境,建構投資誘因機制。(三)推動產學合作,培養商業經營人才。(四)加速發展商業服務業,鼓勵創新研發。(五)建立前瞻政策規劃,加速商業服務業國際化。

放眼當前社會,服務業經營環境確實大不如前,世界各國都受到通貨膨脹之苦,台灣亦飽受衝擊不能倖免。在國內外大環境不景氣壓迫下,服務業經營真的備感辛苦。商業服務業對社會發展實在太重要,對降低失業率、增加就業機會的貢獻更讓人不敢忽視,它更是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既然服務業已經是社會發展主軸,政府即必須主動為其設想,協助服務業業者進行技術升級,幫業界開拓國內外商機、擴大服務業規模、做大市場大餅,透過政策手段消除業界遭遇的障礙和解決難題,服務業才能往正面的方向邁進。服務業興盛即社會進步的象徵,唯有致力服務業成長、加大服務業出口值,讓服務業不斷演進和茁壯,台灣才能夠真正躋身於先進國家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