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中國家拒絕塑料廢物進口,富裕國家尋求境內解決方案WTO&RTA中心

作者:    黃英傑

在中國大陸禁止自國外進口塑膠廢料後,週遭鄰國亦起而仿效。2019年5月28日,馬來西亞環境部長宣布,該國將3,000公噸受汙染的塑料廢物運回來源國,包含:美國、加拿大、澳洲與英國。隨著日前菲律賓向加拿大運回2,400噸非法出口的垃圾之後,泰國與越南也都終止了稍後轉入至境內的塑膠廢料,東南亞各國政府的立場凸顯了全球塑料廢物貿易的爭議,同時人們也尋求關注垃圾傾倒與海洋塑膠廢料的國家的支持。

在2019年5月10的在日內瓦召開的《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締約國會議中,通過由挪威提出的修正案,186個國家同意擴大限制塑膠廢料的國際貿易,進而防止塑膠廢料傾倒的問題。新修正案將塑膠廢料由除非汙染否則仍可買賣的項目,移至與危險物品受到相同貿易限制的類別,較不富裕的國家可不接受進口那些無法有效處理的塑膠廢料;較富裕的國家在塑膠廢料出口的選擇方面也將進一步被限縮。

管理國際間垃圾貿易的《巴塞爾公約》於1989年通過,用以因應非洲、加勒比海和亞洲地區嚴重危險廢物傾倒的案例。只是,該公約的許多目標仍未實現,舉凡禁止從富裕國家向較不富裕的國家運送危險廢物並進行最終處置,以及在發生事故時分配財務責任的責任議定書。此外,該公約也未能涵蓋較新的垃圾,特別是廢棄的電子產品。

以美國為例,儘管美國於1989年便完成簽署,卻從未正式批准該條約,這使得美國並不受此條約的規範。儘管有越來越多國家和城市都施行了對一次性塑膠廢料的嚴控管控,但也有許多企業正在推遲相關的禁令,並說服美國各州政府先一步宣示未來將不對一次性塑膠廢料有所管控。另一方面,以中國大陸為例,曾占據近50%的世界廢物塑料進口比例,如今已正式限制進口使用過的塑膠廢料。與此同時,富裕國家的廢棄鋼鐵出口商正再努力尋找海外替代市場,並促進國內回收利用。

整體而言,遏制塑料污染需要採取更廣泛的行動,重點在於進一步採取各個分散的全球倡議,以及制定相關的國際規範。面對未來,解決方案可能來自歐洲國家政府自上而下,或是美國社會的自下而上。隨著亞洲國家一個又一個關閉了廢棄物進口的大門,人們均體認到既有的政策與制度規章倘若均承襲以往的做法是無法解決任何塑料污染的問題。

【由黃英傑報導,取材自The Conversation,2019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