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醫改+ECFA 引發醫療新商機國際商情雙周刊

文■外貿協會林瑋琦 (國際商情雙周刊313期) 前(2009)年中國大陸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自前年至今(2011)年投入人民幣8,500億元以執行醫療改革,包括推動部分公立醫院移轉民營、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興建醫院、健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等改革以強化內需。不僅對當地醫療服務產業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同時也釋放出對醫材產品的龐大需求。 去(2010)年6月台灣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內容亦涵蓋醫療服務及醫材產業的合作交流。醫療服務方面,允許台灣服務提供者在中國大陸設立合資、合作醫院,以及在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設立獨資醫院,進一步表明中國大陸對台資企業進入當地醫療服務市場開放的立場。 目前在醫療器材方面,中國大陸同意對台灣降稅的早期收穫產品包括:人造關節、健身及康復器械等。在ECFA簽署前,台灣的人造關節出口到中國大陸的關稅為4%,健身及康復器械的關稅則為12%,將上述產品列入ECFA早收清單,降低關稅,有助於這類醫材產品的發展。 醫療服務市場供不應求 根據中國大陸衛生部去年12月初發布的《2010年10月份全國醫療服務情況》顯示,截至去年10月底,中國大陸醫療機構數(包含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等)達92萬2,354家,其中醫院為2萬526家,僅占整體醫療機構2.2%,卻承擔主要的服務職責,醫院供給不足的情況明顯。 此外,多數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鄉村地區的醫療設施貧乏,也造成醫療設備配置失衡的情形。而在醫療需求方面,根據《2010中國衛生統計提要》及《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鑑》資料分析顯示,2009年中國大陸的人均醫療費用是1978年的112.1倍,如此快速的需求成長對應醫療服務供給的不足,使得中國大陸醫療服務呈現嚴重的供不應求,尤其公立醫院常見病患大排長龍為求掛號的景象,意味著當地醫療服務市場存在龐大的商機。 台商醫療機構的拓展建議 隨著當地民眾對醫療品質的重視及人性化的服務要求與日遽增,為以高素質及服務見長的台商醫院創造了發展的舞台。 ◎ 熟悉當地法規及培養人脈關係 台商醫院進入當地市場常面臨法規對於投資總額、股權比例、選址位置、醫保定點資格等限制,經營期間尚可能面臨既有陸資醫院排擠、人才招募不易等問題,且當地消費者仍存有公立醫院才是好醫院的既有觀念,短期內較難接受台商等私人醫院。故建議台商醫院進入市場前,應充分與當地政府單位取得共識、爭取資源。例如,南京明基醫院獲當地政府支持,院區外設有地鐵站,有助於病患就醫之便;此外,透過與當地公立醫院技術交流及與醫護學校建教合作的方式,以贏得當地消費者的認同並建立醫療人才來源管道,也是較為有利的長期經營策略。 ◎掌握ECFA帶來的經營商機 去年6月兩岸簽署ECFA,初步開放台商可在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設立獨資醫院,預期將帶動台灣醫療服務業者或相關產業(電子、醫材業)跨領域前往當地設立獨資醫院的意願。對於已在當地以合資方式設立的台商醫院而言,也有機會由原本的合資變更為獨資醫院,提高管理自主權。惟無論以何種形式進入市場,建議仍須保有以合作代替競爭的經營心態。 ◎明確的經營定位 中國大陸的醫療服務市場看似商機無限,但仍存有諸多法規及人為因素限制,建議台商醫院明確定位其主要客群及服務,如是否爭取加入醫保(客群較多,但醫院喪失定價的自由度),或不加入醫保而專攻高端客戶群(醫療項目定價報備通過即可,但客戶為小眾市場);以及是否定位為綜合醫院或以某些專科門診為主要服務,都將影響市場接受度及營收。中國大陸消費者普遍較信賴公立醫院,但在一些私隱性較強的科別如婦科、泌尿科及健檢服務等,已逐漸嘗試私立醫院的服務。中國大陸人口眾多,即使細分市場市占率不高,但乘上人口基數,還是具有相當的商機。 (本文授權轉載自《國際商情雙周刊》313期,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國際商情雙周刊」)